易中天: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几乎是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的
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几乎是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的。一个外地人一进上海,立即就会被辨认出来,哪怕他一身的海货包装。同样,几个上海人到了外地,也会为众所瞩目,哪怕他们穿当地服装,也不说上海话。
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几乎是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的。一个外地人一进上海,立即就会被辨认出来,哪怕他一身的海货包装。同样,几个上海人到了外地,也会为众所瞩目,哪怕他们穿当地服装,也不说上海话。
经由百家讲坛的运作,易中天成为学术明星。声名鹊起后,靠品三国赚足眼球的易中天又炮制了36卷本的《易中天中华史》及系列儿童经典读物。综观此类粗制滥造的“鸿篇巨制”,更像是一筐散发着历史虚无主义臭气的“历史预制菜”。哗众取宠的命名方式、为稻粱谋的制式快餐、膜拜西方
易中天说:“儒家没有胸怀容纳批判,因此和真理无缘;没有逻辑,因此和哲学无缘;没有实证,因此与科学无缘;没有胆量超越权势,所以和正义无缘。
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问世以来,累计销量已突破千万。在洛阳老城的书摊上,这些书往往与《故事会》《知音》并列,成为市井百姓消遣的常见读物。书贩们心照不宣地将正版定价拦腰斩断——精装本卖三十,盗版只要八块,还附赠"未删节版"的噱头。
您可别以为这是杞人忧天。想当年,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雕版师傅们急得直跳脚:"这铁疙瘩要是普及了,我们还刻个啥?"结果呢?印刷工没失业,反倒是书商、校对、文人墨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文化市场一下子炸开了锅。就像易中天老师说的:"历史从来不是单行道,而是三岔口
当董宇辉以"文化带货"模式席卷直播间时,他不仅创造了单场10亿元的销售额神话,更成为流量时代"知识平民化"的符号。然而这场看似成功的文化突围,却触动了传统文人圈的敏感神经。想当年易中天因在《百家讲坛》爆火后被讽为"易超男",今天看似乎这种现象将在董宇辉身上展开
这是有先例可以借鉴的——比如易中天出名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可以说是理想的“知识博主”;但是后来发现他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公知,这样就会对大家的认知产生根本性的负面影响。比如易中天说自己没有信仰,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图腾”女娲就是母青蛙……
央视《百家讲坛》2001年开播以来,打造了多位学术明星讲师,尤以阎崇年、于丹、易中天著名。同时他们也名利双收,如阎崇年2007年以300万元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8位,于丹、易中天以百万版税分别登上了《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
提起汪曾祺,人们总会先想到《受戒》里明海和小英子那段清澈如水的爱情,或是《大淖记事》中巧云和十一子带着水汽的缠绵。再往前数,可能还有人记得他是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编剧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在1961年到1963年之间,汪曾祺还出版过一本名为《羊舍的夜晚》的小
于东来和聂圣哲相关事件源于2025年5月份,聂圣哲对董宇辉的批评言论,引发了网络关注。而于东来在个人抖音发文力挺聂圣哲,称其为“充满善念童真的智者,为中国的美好努力的英雄和智者。”这引发了董宇辉粉丝们的不满。
《明朝那些事儿》让许多人领略到了明朝历史的魅力,而《易中天中华史》则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作为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常常引发热议。尤其是他对明清两朝的评价,更是激起了不少争论。在其著作中,易中天似乎对明朝多有贬低,而对清朝则给予较高评价,这
钱锺书也是极有才气的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八个字,用在钱锺书身上,那可真是当之无愧,一点含糊都没有。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就说过:“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但如果硬要做比较,无妨说论“学”
易中天这话听着挺扎心的,一句“一万个海瑞也拯救不了腐败的官场”,既有点历史味,又带着现实的刺。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易中天这话肯定不是随便说说的,背后藏着不少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