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打破“未发”“已发”之藩篱,探寻心性本然之道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思想的浪花不断翻涌,各放异彩。而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波。它诞生于明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却跨越了数百年的时空,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涟漪。
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治,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以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繁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
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人到中年,如行至四季之秋,既有丰收的沉淀,也有草木凋零的慨叹。职场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健康的隐忧,如同无形的网,让人在深夜辗转难眠时,不禁叩问:如何在纷扰世事中守住内心的澄明?王阳明心学与六爻智慧,恰似两盏明灯,照亮中年人修身养性的进阶之路。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