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多面镜:从斯大林到孔子,时代如何塑造评价坐标
1953年3月,莫斯科红场的哀乐声中,无数苏联民众因斯大林逝世而痛哭流涕;仅仅9年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却将其称为"暴君",引发全国性的历史反思。同一人物在十年间的评价剧变,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时代浪潮下立场与价值观的剧烈震荡。这种历史认知
1953年3月,莫斯科红场的哀乐声中,无数苏联民众因斯大林逝世而痛哭流涕;仅仅9年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却将其称为"暴君",引发全国性的历史反思。同一人物在十年间的评价剧变,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时代浪潮下立场与价值观的剧烈震荡。这种历史认知
赫鲁晓夫的崛起离不开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真空。斯大林时代,苏联政坛被高压与恐惧笼罩,政治局内部人人自危。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展开激烈角逐。赫鲁晓夫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灵活的策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