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裴爱民 没想到有一天我借此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厅
今年51岁的裴爱民,是甘肃省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七社农民。她在繁忙的劳作之余,看书、写作、画画、开网店,参加综艺节目,忙得不亦乐乎,身上完全是新时代农民的特征,一改很多人眼里固有的农民印象。
今年51岁的裴爱民,是甘肃省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七社农民。她在繁忙的劳作之余,看书、写作、画画、开网店,参加综艺节目,忙得不亦乐乎,身上完全是新时代农民的特征,一改很多人眼里固有的农民印象。
大巴山深处的吊脚楼还浸在墨色里,王秀英已经摸黑穿好了胶鞋。竹篓里的玉米种是她去年特意留下的“渝单30”,颗粒饱满得能看见胎芽上的绒毛。后山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她蹲在半坡的红土地上,用树棍戳出深浅均匀的坑——这是老伴去世前教她的,“坑深两指,玉米苗才经得起山风”。
我亲手摘下的苞谷成了我消费不起的玉米蛋挞。此刻谷贱伤农彻底具象化,当随处可见的平常蛋挞只是盖了个小块的玉米就能被哄抬到48元高价,而市面上一斤玉米的回收价也才1块钱不到。
"跑啊!看我不打死你这个臭流氓!"她扬起锄头,在苞谷地里追着我,热辣的太阳晒得我头晕眼花。
阿包是值得赞美的,她今年种的东西可真多。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瓜吗?有人知道吗?揭晓答案,白瓜。西瓜,这也是西瓜,西瓜可种的种的不少。这个有人知道吗?这个不是豆子,这还有瓜苗,这是黄瓜苗。这是什么?不是豆子。再说一遍,不是豆子是什么?是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