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日记(第2天):调整,忍耐,坚持
昨夜,发了一些与修行有关的梦……5:00听到叫起床的打板声,还以为是在梦里呢,因为早上5:00起床,已很久没有试过了,平时都是早上8:00,才会起来,所以参加禅修的第一课,就是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昨夜,发了一些与修行有关的梦……5:00听到叫起床的打板声,还以为是在梦里呢,因为早上5:00起床,已很久没有试过了,平时都是早上8:00,才会起来,所以参加禅修的第一课,就是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手机推送99+,电脑弹窗不断,大脑像塞满文件的碎纸机越忙越刷短视频,越刷越焦虑,凌晨三点还在报复性熬夜做事时疯狂查阅资料,结果信息过载彻底死机每天没事就想刷一下手机,越刷越焦虑,对屏幕以外的事失去兴趣
你永远想不到有多少人深夜偷偷搜索“如何戒色”——百度每天1700+人,喜马拉雅有人靠讲戒色理论月入百万 。
这话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从古代农耕社会一路流传下来,到了咱们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照样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不少启示。
窗外的雨滴轻轻敲打着玻璃,我盯着电脑屏幕上打开的十几个学习标签页,突然感到一阵窒息。收藏夹里囤积的未读课程、书桌上摞成小山的待读书籍、朋友圈里刷屏的知识付费广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永远在追赶,却始终追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
今天也是受持八关斋戒的第六天,其中有条是“过午不食” ,就是从中午的十二点以后就不能吃固体的东西了,一直要等到第二天早上的六点半,所以空腹的时间有18个小时吧,所以到了晚上确实有点饿,前几天,感觉比较强烈些,到了今天也就习惯了这种“饿”,而且发现整个身体也轻松
冥想是保持内心平静的有效方式之一。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让呼吸自然、均匀,感受气息在鼻尖的进出。当思绪飘散时,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通过冥想,可以逐渐减少内心的杂念,培养专注力和内心的宁静。
合格和尚要坚持爱国爱教,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尊纪守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积极建设现代化强国做贡献。
修心是一个涉及心灵成长、自我觉察、内在平静与智慧提升的复杂过程,它融合了哲学、心理学、宗教传统(如佛教、道教、儒家等)以及现代科学的智慧。修心的核心在于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实践和调整,达到内心的平和、智慧的增长与生命境界的提升
2023年,在杭州某某寺的一场“开光法会”现场,00后女孩林小雨(化名)举着手机,兴奋地向直播间观众介绍:“家人们,这可是师父加持过的菩提手串,结缘价只要999元!”然而镜头之外,寺庙工作人员正从纸箱里拿出批发价仅8.5元的同款手串,贴上所谓的“开光证书”。这
佛教核心目标:通过修行断除“贪嗔痴”,脱离六道轮回(出世间的涅槃)。实践路径:持戒(如五戒)、禅定(四禅八定)、智慧(观照缘起性空)。经典参考:《金刚经》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经》提出“照见五蕴皆空”。道教核心目标:追求“天人合一”,通过无为达到与道合
凌晨五点被木鱼声震醒的时候,我正缩在杭州某寺庙的禅房里刷抖音。隔壁床的程序员老张翻了个身,被子底下透出手机屏幕的蓝光——他还在改bug。
你是否每天被短视频刷到失眠?被朋友圈的攀比搅得心神不宁?现代人仿佛活在一座信息游乐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被过度刺激,焦虑如影随形。佛教千年前提出的 “六根清净方为道”,或许正是破解当代精神内耗的古老密码。
和尚,作为佛教的修行者,在我国历史上扮演了多重角色,不仅传承了佛教文化,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和尚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精神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扫功德箱二维码的见过,AI开光手机壳你听说过吗?"23岁弘一法师接手破庙三年,竟用ChatGPT改造香火生意,凌晨两点还在给明星定制转运符。今天揭秘佛门新财富密码,看完别问能不能还俗...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地增大,让越来越多的人身心疲劳。
我们冬天的时候一直是用的炉子,因为餐厅的落地窗太大了,如果用空调保不太住温,还不如生炉子。生炉子的好处挺多的,比如可以烤地瓜、可以围炉煮茶、还可以烤手,很有氛围感。但是屋里也会有很多的煤灰,三天两头的都得清理。
2024年12月8日下午禅修大参在法堂进行,这是听师父开示的绝好时机。师兄们进行了忙碌的准备工作后,大参准时开始。参禅的师兄们激动地说出了各自的感受。其中一位师兄说自己的性格比较强势,人际关系不太好。平时总嫌弃孩子做的不如意,看同事做的不顺心,反正是觉着别人做
它们同源而生,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内丹的形成,正是源于真气量的积累,当真气积聚到一个临界点,便会发生质变,如同水到渠成,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能的产物——丹。
在心理学与东方哲学不断交融的当下,催眠术与禅修因其对心灵探索的独特作用备受关注。作为对西方心理学和佛学有一定研究,并亲身体验过催眠术与禅修相似之处的探索者,我尝试借助人工智能deepSeek,对全球顶尖心理学机构近20年发表于《Journal of Ab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