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立刻午睡?当心这4种健康风险悄悄找上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吃完午饭后,感觉眼皮发沉,索性直接趴下就睡,认为这样能快速恢复精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但你是否想过,这种习惯可能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吃完午饭后,感觉眼皮发沉,索性直接趴下就睡,认为这样能快速恢复精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但你是否想过,这种习惯可能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春暖花开之际,气温如同缓缓攀升的小太阳,逐渐变得暖和起来。可对于众多高血压患者而言,这看似美好的升温背后,却暗藏着不少隐形的健康危机,就像平静海面下潜伏的暗礁。许多患者还按部就班地照着冬季剂量服用降压药,浑然不知自己的血压或许正悄然滑向危险区域。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十月怀胎,担心受怕。孕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宝妈一直提心吊胆,有因为产检中出现异常指标,有因为身体不适等等拦路虎而焦虑,这不门诊有位宝妈说,俞医生,我现在孕晚期睡觉的时候,老是有一种感觉,会压倒宝宝。而且这种感觉时不时的自己冒出来,有点吓人。所以今天,俞医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心血管系统尤为明显。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了解自身的心率和血压标准,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管理,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安享晚年生活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科普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相关文献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2018年版《低血压的临床诊疗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年第48卷《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个体化方案》,中国循环杂志,2022年第37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根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全球每3秒钟就新增1名痴呆患者,目前已有5000万痴呆患者,其中60%-70%是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到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激增至1.52亿。在中国,AD患者已达1000万,预计2050年将超过4000万。
咨询:男性,65岁,确诊2型糖尿病25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年,每周3次(每次4小时)。合并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2年)、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3级。近期干体重评估为62kg,超滤量设定为2.2-2.5L/次。
帕友们在起身时有没有发生过眼前一黑、头晕、站不稳的情况?这是一种叫做直立性低血压的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以上[1],而且症状可能更加严重,是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患者,男,65岁,发作性晕厥1个月。1个月前,反复晕厥,表现为站立20余分钟后头晕,意识模糊,平卧后,数分钟后可好转。既往有冠心病史,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与硝酸异山梨酯。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重复无数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动作,谁能想到,这些稀松平常的举动,有时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就在1月25日,云南昭通发生的一件事,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惊。一位女子在久蹲之后,只是习惯性地起身伸了个懒腰,下一秒,整个人却像断了线的木偶,毫无征兆地直
血液透析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并发症,其中透析中低血压(IDH)是较为常见的一种。IDH不仅影响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2024年,高血压领域硕果累累,近40部国内外高血压相关指南/共识重磅发布,为高血压领域提供了最新的循证依据。本文将其汇总如下,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跌倒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1]报告显示年龄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28%~35%,7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达32%~4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0中国死因检测数据集》显示,跌倒是65岁及以上人群因伤害
硝苯地平和他达拉非并没有互为绝对禁忌,但两者合用需要特别小心。因为两种药物都对血压和血流有影响,联合使用可能导致协同作用,从而引起低血压(血压过低),特别是在站立时(体位性低血压)。以下是服用这两种药物时需要考虑的事项、应对措施和替代策略: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