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四渡赤水后,红军上上下下才对毛泽东彻底服从
1935年迎来初春,长征路上,一支饱经磨难的队伍正面临生死时刻。毛泽东在这关键节点,作出四渡赤水的决策。就是这一棋,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向,让红军上下对他的军事头脑另眼相看。事情发展到这局面,会有奇迹吗?
1935年迎来初春,长征路上,一支饱经磨难的队伍正面临生死时刻。毛泽东在这关键节点,作出四渡赤水的决策。就是这一棋,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向,让红军上下对他的军事头脑另眼相看。事情发展到这局面,会有奇迹吗?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却面临绝境:蒋介石调集150多个团、40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压来,而红军只有3万多人,又刚刚经历湘江战役的惨败,士气低迷。更严峻的是,红军原计划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却在土城遭遇川军精锐,一仗下
这是人类军事斗争史上都罕见的一次以少胜多经典战役。这是军事指挥的神来之笔,封神之作。这是各种一场军事推演都认为红军不可能胜利的战斗,这是一场编入美国西点军校教材的战斗。
1935年初春,黔北群山笼罩在肃杀与迷茫之中。刚刚经历惨烈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八万余人锐减至三万,元气大伤。身后,是蒋介石亲自坐镇贵阳,调集嫡系中央军与地方军阀共40万大军,布下天罗地网,企图将红军主力“聚歼”于乌江以北、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域。空中,国民党的侦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兵力悬殊:湘江血战后,红军从8.6万锐减至3万余人,伤员满营、弹药告罄;四面合围:蒋介石调集40万重兵,布下五层“铁桶阵”——南有中央军尾随,东有湘军碉堡,西有滇军拦截,北有川军锁江;内部危机:部分将领仍迷信“阵地战”,对毛泽东的运动战术嗤之以鼻:“来回渡河,
1935年3月21日,赤水河畔硝烟弥漫。一支疲惫却目光坚定的队伍第四次冲过浮桥,身后是蒋介石40万大军铺天盖地的包围网。指挥这支队伍的毛泽东伫立雨中,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惊心动魄的弧线:“只要将守金沙江的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
自古以来,人们都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们国家。是啊,正因为地大物博,所以在一些平坦开阔的地方,人们富足安宁;在一些青山绿水的地方,人们贫困潦倒。远在贵州遵义习水县的赤水河畔,有一块刻着“四渡赤水·再渡新生”的斑驳石碑。在这里,诞生一名叫作张红军的人,他的祖父曾
我多次来到古蔺,每次来都有新感悟。昨晚在党校散步时,猛然发现对面和后面的山形很像一幅幅人头群雕,仿佛能看到一些熟悉的红军将士的侧面,有鼻子有眼睛,形态十分逼真,让我非常震惊!先烈们似乎在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
18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贵州省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举行。
近年来,贵州省博物馆事业坚持科技赋能,在打造智慧博物馆方面持续发力,加强“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科技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大对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完善“数字博物馆”“智慧展厅”的功能。借助物联网技术,让博物馆内的展品、设备实现互联互通,为观众提供更
5月18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贵州省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举行,旨在强化博物馆作为文化的守护者、连接者和创新者的角色定位,紧跟时代步伐,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推动贵州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快速传播,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从单纯的历史文化守护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
时光回溯,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935年1月28日,红军在土城与南下的川军遭遇,双方在青杠坡激战,红军未能歼灭与击退敌人,陷入被动局面。中革军委决定暂缓北渡长江计划,向川南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