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对”与汉赋纪事经典化历程
中华文化推崇对称之美,体现在文学上,便是文辞的偶对。先秦两汉文学中偶对已日渐增多,时至六朝,骈俪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修辞方式。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考察的正是这一文学现象,提出“四对”说: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其中“事对”乃“并举人验者也”,即并列对举前人
中华文化推崇对称之美,体现在文学上,便是文辞的偶对。先秦两汉文学中偶对已日渐增多,时至六朝,骈俪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修辞方式。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考察的正是这一文学现象,提出“四对”说: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其中“事对”乃“并举人验者也”,即并列对举前人
蜀地钟灵毓秀,西陲有亭曰“子云”,乃汉贤扬雄(字子云)结庐著述之故址也。亭踞城隅,临溪望岫,虽闾巷环拥,而文脉绵延。观其形制,青瓦覆顶,木柱含章,恍闻千年墨馥氤氲,遂援翰作赋以志之。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扬子。他不仅是古代中国的一位杰出人物,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符号。提到扬子,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扬子江,但实际上,扬子这个名字背后还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儒学史上曾出现“性有善有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五种人性论,它们在观点上“相戾”,长期处于互相争论状态。这种状况在学术史上留下一个课题:为何对象均为“人性”,主体均为儒者,所主张的人性论却相互违背呢?关于这个课题,历史上和现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