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启侦|大脑预测惩罚机制揭示抑郁复发根源,脑区连接成关键(06.27)
由荷兰拉德布德大学精神病学系Henricus G. Ruhé教授团队,发表于《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抑郁患者对惩罚敏感性根深蒂固,未随症状缓
由荷兰拉德布德大学精神病学系Henricus G. Ruhé教授团队,发表于《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抑郁患者对惩罚敏感性根深蒂固,未随症状缓
近年来,许多家长都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孩子越来越缺乏专注力,眼神变得呆滞,对学习、探索和交流的兴趣越来越低。曾经那个灵气十足、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仿佛突然“失灵”了一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正念禅疗作为一种身心调节技术,对慢性疼痛、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躯体疾病以及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正常人群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等都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因而正念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也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首先,断联行为存在一定的心理悖论。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断联行为会激活大脑中的杏仁核与伏隔核,其相关性达到0.82,同时与戒断反应相关的脑区活跃度提升了310%。社会心理学调查显示,根据中国心理学会2024年的数据,主动断联者中有73%在3
该模型将神经科学知情的注意力机制与大型语言模型 (LLM)集成,与之前的模型(如 UMBRAE、BrainChat 和 UniBrain)相比,该模型的性能优于现有方法,下游任务提高了 12.0%,看不见的主题泛化增加了 16.4%,新任务适应能力提高了 25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看到朋友被冷落或被排斥时,会感到尴尬或难过;目睹他人离别时,会涌起不舍和伤心。这种因社交痛苦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被称为社会疼痛共情,是同理心在社交情境中的特定表现。
根据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人类70%的日常表达包含隐喻结构。英语中:
看到朋友被冷落或排斥时,会感到尴尬或难过;目睹亲人离别时,内心亦会涌起不舍和伤心。这种因他人社交痛苦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被称为社会疼痛共情,是同理心在社交情境中的特定表现。
近期一项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前沿的建模方法 —— “神经扰动推理(Neural Perturbational Inference,NPI)”。它通过构建一个“代理大脑”(surrogate brain),在模拟环
凌晨三点的朋友圈总在上演人间真实——有人晒加班照配文"项目要黄了",有人转发《35岁失业实录》加上三个裂开的表情,还有人在深夜发问:"到底要赚多少钱才够养老?"这些辗转反侧的夜晚,像极了被焦虑啃噬的蝉蜕,空荡荡挂着却沉重得喘不过气。
你能想象自己看到、想到,甚至是梦到的画面被可视化出来吗?这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早在 2008 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神经系统科学家 Jack Gallant 就在 Nature 中提出了他的假设,他们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