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春天!华科人解锁多项硬核成果!
2月7日,《自然·物理》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于海滨教授团队题为“Unified percolation scenario for theaandbprocesses in simple glass formers”的论文。此研究中,团队提
2月7日,《自然·物理》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于海滨教授团队题为“Unified percolation scenario for theaandbprocesses in simple glass formers”的论文。此研究中,团队提
随着集成光电子芯片向更高性能和小型化发展,其核心结构的特征尺寸已缩小至深亚波长尺度(
随着集成光电子芯片向更高性能和小型化发展,其核心结构的特征尺寸已缩小至深亚波长尺度(
2025年2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德会研究员、崔晓菊副研究员、于良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synthesis of NH3from NO with ampere-level current
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为生产增值化学品和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个有前途的策略。在众多CO2RR产品中,乙烯(C2H4)、乙醇(C2H5OH)、正丙醇(C3H7OH)等C2+碳氢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经济价值。迄今为止,Cu基材料以其中等的CO吸附能
开发高性能光热材料并揭示其潜在机制对光热应用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武汉工程大学马良课题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理学院丁思静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王取泉教授携手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日前,《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刊发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李箐教授研究成果“电化学锂化调控钌锡合金纳米线活性氢供给实现高效析氢反应应用于高性能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Electroche
德国科隆大学的物理学家干了一件大事,他们在拓扑绝缘体(TI)纳米线里,首次观察到了长程交叉安德烈夫反射(CAR)。这意味着,在拓扑量子计算的路上,最关键的一步——让超导态和拓扑材料“深度结合”——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在过去的十年中,具有机械变形性和电气可靠性的柔性电子器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特别是在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BCI)和电子皮肤领域。这些新兴的应用对柔性传感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它们能够承受动态应变和适应不规则表面,还要求它们能够确保长期稳定的监测。为了满足
随着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电磁辐射干扰所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红外目标暴露(如电子设备和飞行器发动机运行所产生的温度变化)愈发严重,迫切需要研发轻质高效的电磁屏蔽和红外隐身材料以保护目标并减弱电磁波的影响。
第一作者:Shogaku Takeda通讯作者:Takeshi Yanagida,Wataru Tanaka通讯单位:东京大学,九州大学DOI: 10.1021/acs.nanolett.4c05183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尘肺检测电子鼻用有机纳米线及其检测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 119303594 A,申请日期为2024年10月。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钒基正极材料在大规模储能装置中受到广泛关注。不幸的是,二价Zn2+离子与阴极材料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导致相对较低的输出电压和有限的可逆性。同时,阴极在重复循环过程中存在溶解、结构不稳定、Zn2+插入/提取动力学缓慢等问题,导致电池容
超导纳米线是单光子探测器、超高品质因子微波谐振腔和量子电路等多种先进量子器件的基本构筑单元。大量研究表明,在直径小于相干长度的一维纳米线中,超导序参量的拓扑波动(即相滑移)会妨害库珀对的凝聚,使量子系统退相干。取决于系统的工作温度,超导纳米线中的电输运会受到热
试想,阳光从窗户倾泻而入,金黄璀璨。在量子物理学的诠释里,这些光是由无穷无尽的微小单元——光子——构成,它们在空气中穿行。但究竟何为光子?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李浩团队近日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利用超导电流的拥堵效应,在超导纳米线中成功实现了超导二极管效应。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杂志上。该超导纳米线二极管有望用于构建高集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锦研究员团队基于纳米线畴空间结构策略提出了一种高透明芳纶纤维凝胶薄膜用于节能窗的被动采暖。这项研究为合成透明芳纶气凝胶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也为下一代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被动采暖节能窗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相关成果以“H
润滑油因其优异的润滑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运动系统中。然而,润滑油的高流动性往往导致机器在运行过程中泄漏,造成机械部件失效。因此发展新型的半固态润滑剂成为润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获得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重要途径是开发固态电解质(SSEs)。然而,锂离子传输和界面稳定性问题限制着固态锂电池(SSLBs)的构建。因此,开发具有高电化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的快离子导体对SSLBs至关重要。纳米线(NWs)具有沿径向保持载流子输运的高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