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斑鱼苗只到水面吃食,如果饲料沉底,鱼苗是不会吃的,既浪费饲料,也影响水质,不利于鱼的正常生长。”三通生物工程(潍坊)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柏升说,公司研发的石斑鱼苗开口料,在人工不干预的情况下,能在水面漂浮2天左右,漂浮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月14日,大众新闻客户端以《潍坊安丘人才工作观察|立体引才格局,聚智赋能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潍坊安丘。
原文如下
↓↓↓
“石斑鱼苗只到水面吃食,如果饲料沉底,鱼苗是不会吃的,既浪费饲料,也影响水质,不利于鱼的正常生长。”三通生物工程(潍坊)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柏升说,公司研发的石斑鱼苗开口料,在人工不干预的情况下,能在水面漂浮2天左右,漂浮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四两可拨千斤”,人才的力量正是如此。三通生物突破性的技术成果背后,离不开一支26人核心研发团队的持续攻关。近年来,依靠自主创新研发,三通生物先后成功研发东星斑驯化养殖料、鳗鱼开口料、鲈鱼育苗料、鳜鱼驯化料系列高端特种水产饲料,市场占有率超过80%,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充分展现了安丘以人才为支点撬动产业跃升的显著成效。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安丘聚力构建“在外人才反哺+校地协同创新+产才深度融合”的立体化引智路径,全方位为地方发展增智赋能:用乡音乡情激活在外人才资源,借力校地合作攻关技术创新,以产才融合助力产业跃升,为加快建设“工业强、生态美、农民富”的更好安丘集聚澎湃动能。
桑梓牵情唤英才——以乡音聚贤,激活在外人才反哺动能
安丘,历史人文荟萃之地,历来尊贤重才。对在外游子而言,“安丘籍”三个字是割不断的乡愁,更是连接故土的纽带。
“我们统筹全市力量,用三个半月的时间精心编制了这本人才图谱,作为帮助企业匹配、对接在外人才的‘导航图’。”安丘市委组织部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高慧手拿一本《安丘籍在外人才图谱》说。
翻开这本册子,详实、丰富的人才信息清晰可见。该册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人才集聚地区,细化人才所属行业、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信息,结合图谱、导图、信息表等多种形式将人才信息精准、直观地呈现。
为更好发挥在外人才人脉资源和智力优势,该市建立安丘籍在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高校密集城市设立人才联络工作站,配备常驻人员和科技人才专员;组织全面摸排安丘籍、潍坊籍在外人才信息,建立1万余人数据库,打通市内外资源共享渠道,以乡音为媒,织密一张覆盖全国的“人才联络网”。
作为安丘籍在外人才的杰出代表,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元法始终心系家乡,带领团队与安丘多家企业深度携手:联合华涛食品组建淀粉质食品实验室,从营养、口感等维度升级粉条产品,推动企业转型;助力山东康芝花食品成立健康油脂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绿色制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潍坊风筝面粉共建功能性健康面粉深加工项目,推动亚麻籽面条等产品研发,投产后预计年增产值2亿元。这一系列合作以科技赋能激活家乡企业发展活力,成为在外人才反哺家乡的典范。
如今,这份“乡愁的力量”持续发酵:通过在外人才“以才引才”186人,吸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300余名优秀学子来安,引入“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年均增长10%以上,安丘乡音聚贤的效应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今年以来,安丘市锚定健康食品未来消费风口,全力推动从农业大市向健康食品强市转型升级,构筑全市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印发《安丘市食品加工(大健康)产业在外人才领导干部包靠工作方案》,建立市级领导“一对一”“多对一”包靠联系机制,明确包靠职责、联系频次与服务细则,加速全国顶尖人才向安丘积聚,推动食品加工(大健康)产业向高端化、功能化发展。
“我们多用点心,企业和人才就更能全身心投入核心研发和生产经营。”安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董晓娜一语中的,“从精准绘制在外人才图谱,到摸透高校学科资源与产业匹配度,再到打通市内外资源共享渠道,每一步细致铺垫,都是为了让企业少走弯路找对‘智囊’,让人才心无旁骛扎根创业,这正是我们以‘大人才观’服务发展的初心所在。”
校地协同育新力——“借育”双驱,从引智借力迈向自主创新
人才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最核心因素,校地合作像一座桥梁,紧密连接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驱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安丘市孝德山庄生态农场,300余亩优质蜜桃示范田里汇集“安蜜1号”“红肉毛桃”等217个特色品种。其中,农场自主培育的“安蜜1号”连续两年摘得山东“农技杯”大赛金奖,以过硬品质撬动市场价值,单个优质果售价可达10元,成为校地合作赋能品质与效益双提升的鲜活例子。
从携手青岛农业大学、潍坊市农科院及专业果树科研所共建蜜桃研究所,到搭建起门类齐全的大桃种质资源库,校地双方共同推动着苗木繁育、品种引进、技术管理、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环节的升级突破。与潍坊市农科院韩霞团队联合攻关的大桃抗重茬技术,成功破解连作障碍这一产业痛点,阻断病害传播链,让桃树生长提速30%,亩产净增1000公斤;与青岛农业大学段艳欣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的桃树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更实现产量提升15%、优质果率提高20%,校地智慧的碰撞,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田间、结出硕果。
近年来,安丘始终以破解企业科技创新难题为导向,主动架起校企对接的桥梁,带着企业家找技术、引人才、建平台,让“实验室”与“生产线”精准对接。如今,安丘已有百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缔结合作纽带,建成229家创新平台,省级平台60家,校地协同的“创新生态”正成为驱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注重“借智”的同时,安丘更懂得“引育并举”,以长远的眼光培育本土创新梯队,让人才活力既靠“引进来”迸发,更靠“长出来”延续。
“20多天与高校专家同吃同住,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更让我们的年轻技术员摸到了创新的门道。”回忆起与西安交大合作的“新型消雾塔研发项目”,山东蓝想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清华深有感触,彼时,企业派遣多名技术人员进驻校园,全程参与科研攻关,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这是安丘“借智”与“育才”并举的生动缩影。如今的蓝想环境,已拥有1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在节能、节水和环境治理领域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省专利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真正从“借智”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校地协同的“化学反应”不止于此。今年上半年,安丘已开展校地互访150余次,举办政策宣讲等活动180余场,建成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和实习基地27家,签订长效合作协议40份,落地转化科技成果210余项,集聚高层次人才407人。从“短期借智”到“长效育能”,安丘正让高校资源成为本土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产才融合促转化——以成果赋能,驱动产业能级跃升
人才的抱负,需城市沃土滋养;城市的梦想,需人才智慧助力。在安丘,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人才红利持续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强劲动能,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山东亚华生物与南京工业大学信丰学教授携手,以合成生物技术构建高效抗氧化酵母,攻克规模化生产难题,用自主核心技术实现高端饲用生物抗氧化剂国产化,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局;山东旭能环保科技遭遇冷却塔技术瓶颈时,西安交通大学郭朋华教授团队带来“及时雨”,通过优化风机叶片与喷雾装置,让设备换热效率提升1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0%,一举突破行业关键壁垒;山东健奕宏生物制药与山东大学王禄山、天津科技大学刘夫锋等多位教授合作,加速高温离心无水乳糖醇制备等技术创新,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创新活力在产才融合中充分涌流,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不仅带来技术突破,更催生平台与人才的共同成长。今年以来,安丘成功获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1人获评“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个人”,3人获评潍坊创业大赛优胜奖,2人入选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入选潍坊乡村之星。这些成果正是“产业育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生动注脚。
为让产才融合更精准高效,安丘聚焦食品加工(大健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五大产业”需求,创新推出“产业出题、人才破题”模式,编制《装备制造产业全国前十高校重点人才》等五本产业人才书,为企业精准匹配高校优势学科及人才研究方向,让合作从“漫灌”变为“滴灌”,为产才融合绘制出清晰“路线图”。
如今,产才融合迸发出的强大动能正重塑安丘的产业筋骨:20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高能级企业快速发展,规上企业研发活动数量同比增长52.3%。今年上半年,全市64家企业年产值破亿元,127家保持20%以上增速……人才的“乘数效应”在产业链上持续释放,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着澎湃动能。
敞开大门纳俊杰,捧出真心兴热土。从《安丘籍在外人才图谱》的精准对接,到人才服务专员“一对一”的贴心服务;从校地协同的“借育双驱”,到产才融合的成果转化,安丘以“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满满诚意,让人才与城市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绘就“近者悦、远者来”的产才融合发展新画卷。
来源:安丘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