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hA2的研究进展
Eph受体作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的重要成员,自1987年EphA1在肝癌细胞中被首次发现以来,目前已鉴定出14种Eph受体和8种相应配体(ephrins)。根据胞外结构特征,Eph受体可分为A(9种)和B(5种)两大类,它们通过特异性结合相应配体参与
Eph受体作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的重要成员,自1987年EphA1在肝癌细胞中被首次发现以来,目前已鉴定出14种Eph受体和8种相应配体(ephrins)。根据胞外结构特征,Eph受体可分为A(9种)和B(5种)两大类,它们通过特异性结合相应配体参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团队李学勇课题组,发现了一个调控水稻粒型与产量的关键分子模块OsMPK6-OsMADS47-PPKL1/3,揭示了该模块通过磷酸化修饰动态平衡调控籽粒形态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科学(Advan
蛋白磷酸化作为信号通路研究的 "黄金指标",其检测堪称科研人必修的 "显微镜级" 技术活。Western blot 虽为常规手段,但磷酸化检测的特殊性,让每个环节都藏着 "翻车风险"。今天就来拆解这套 "高难度动作" 的正确打开方式 ——
胰岛素(insulin)就像一把钥匙,它负责让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进入细胞,转化为能量。但对于全球超过5亿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患者来说,这把钥匙似乎越来越不灵光了。当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呼唤”渐趋“失聪”,也就是
而通过补充ERGO,可逆转这些负面影响,恢复血浆和海马神经中的ERGO水平。这一过程中,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B的磷酸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抑制会导致认知功能恢复和海马神经发生的受阻。
在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里,磷酸化修饰就像一把神奇的 “分子钥匙”,悄无声息地掌控着细胞的各种活动。从细胞的诞生、生长,到应对外界刺激,再到最终的凋亡,磷酸化修饰无处不在,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1986年,Sen 和Baltimore在B淋巴细胞的细胞核中发现NF-κB,与DNA特定序列5‘-gggrnwyycc-3’结合。NF-κB免疫系统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参与B细胞成熟、炎症等。现在发现NF-κB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免疫系统,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依
蛋白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指的是在蛋白质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上添加磷酸基团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由一类称为蛋白激酶的酶催化,而去除磷酸基团则由磷酸酶催化。磷酸化主要发生在丝氨酸
蛋白翻译后修饰(PTM)通过在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加上修饰基团,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活性状态、亚细胞定位、蛋白互作等。PTM让单个蛋白质实现功能多样性,适应不同生理需求。PTM是细胞信号传递必不可少的元素,被称为细胞的“自然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