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萧红为比照的丁玲
1936年6—9月,丁玲正努力从南京国民党特务的软禁中逃出,两度到上海,但与萧军、萧红在上海未曾相遇过。1936年7月,萧红因与萧军感情上出现裂痕,离开上海去日本疗伤。丁玲1936年11月到达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是第一个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著名作家,受到高
1936年6—9月,丁玲正努力从南京国民党特务的软禁中逃出,两度到上海,但与萧军、萧红在上海未曾相遇过。1936年7月,萧红因与萧军感情上出现裂痕,离开上海去日本疗伤。丁玲1936年11月到达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是第一个从国民党统治区来的著名作家,受到高
这位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女作家,短暂的一生并不平顺:幼时丧母,为父亲所不喜,曲折的情感经历,生活的贫苦……
6月6日,第三届“萧红文化周”在呼兰美术馆(禹舜美术馆)圆满落幕。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呼兰区以“烽火·萧红”为主题,通过文化展演、文旅推介、沉浸体验、群众活动等多元形式,深度激活萧红文化IP,推动“文学+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为城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呼兰的昨天因萧红而厚重,呼兰的今天因艺术而多彩。6月6日上午,作为第三届萧红文化周系列活动的“众行致远”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博士班师生作品展(哈尔滨站)在呼兰区美术馆(禹舜美术馆)开幕。 来自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莅临禹舜美术馆,共赏佳作并共同见证第三届萧红文化周
我不想说聂绀弩是什么家什么人,只想说他是我家乡湖北京山人,是我家乡的骄傲,是家乡的一座文笔峰,是楚天的一颗文曲星。说来惭愧,我在高中毕业那年,也就是十九岁的时候才知道聂绀弩之名。记得当时是从梁羽生《笔不花》的几篇文章中了解到,聂绀弩是梁羽生的好朋友。那正是武侠
她在《小团圆》中写道:“他的冷漠比背叛更锋利,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碎我的心。”
呼兰河畔书香浓,碧波之上话萧红。 6月2日下午,由呼兰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与“冰姐扒书”阅读品牌联合承办的“第三届萧红文化周之‘文学船舫’‘两代书桌 一脉呼兰河’主题阅读沙龙”在松花江至呼兰河口段水面上诗意启幕。这场流动的文化盛宴以水为媒、以书会友,让萧红笔下的乡
呼兰河畔书香浓,碧波之上话萧红。 6月2日下午,由呼兰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与“冰姐扒书”阅读品牌联合承办的“第三届萧红文化周之‘文学船舫’‘两代书桌 一脉呼兰河’主题阅读沙龙”在松花江至呼兰河口段水面上诗意启幕。这场流动的文化盛宴以水为媒、以书会友,让萧红笔下的乡
6月2日下午,由呼兰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与“冰姐扒书”阅读品牌联合承办的“第三届萧红文化周之‘文学船舫’‘两代书桌 一脉呼兰河’主题阅读沙龙”在松花江至呼兰河口段水面上诗意启幕。
为纪念著名女作家萧红诞辰114周年,第三届萧红文化周于5月31日晚在哈尔滨音乐厅盛大启幕。以“烽火·萧红”为主题的开幕式大型情景音乐会,通过多元艺术形式串联萧红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图谱,带领千余名观众在文学与时代的交响中,感受黑土地孕育的精神力量。
消费日报黑龙江讯6月1日上午,纪念萧红114周年诞辰主题活动在萧红故居纪念馆举行。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萧红亲属张抗及其家人,著名音乐、演艺制作人江凌,著名指挥孙毅,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剧艺术家尤泓斐,齐越奖表演艺术奖获得者王雨桐,资深媒体人张学军,呼兰区
当童声合唱如天籁般漫过哈尔滨音乐厅穹顶,呼兰河畔那个执笔书写苍生的萧红仿佛重回故乡。5月31日19时30分,“烽火·萧红”第三届萧红文化周以一台恢宏情景音乐会盛大启幕,用音符与诗行编织出黑土地女儿不朽的精神图谱。
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萧红亲属张抗及其家人,著名音乐、演艺制作人江凌,著名指挥孙毅,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剧艺术家尤泓斐,齐越奖表演艺术奖获得者王雨桐,资深媒体人张学军,呼兰区委书记曹德友,呼兰区人大主任张岐欣,呼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磊,呼兰区政协主席卢刚等
1942年香港浅水湾,31岁的萧红在战火与病痛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个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天才,这个怀着前夫孩子嫁给现任丈夫的传奇女子,这个临终前仍念叨着"我想葬在鲁迅先生身旁"的孤魂,至死都没能等来她渴求的温暖怀抱。病床前只有骆宾基握着她枯瘦的
就像合作,先“小人”后君子,将所有利弊提前说清楚,将所有规则摆在前面。
在5月31日至6月6日文化周期间,呼兰区以“呼兰礼物”文创产品发布会、第三届萧红文化周开幕式、纪念萧红诞辰114周年主题活动、呼兰区文旅推介洽谈会、“呼兰河上的文学之舟”游船诗朗诵、红色电影展播、“萧红和她的朋友们”全国多馆联展、“潮玩集市”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主
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核心代表,其著作《生死场》被视作东北人民抗日的文学先声。今年,呼兰区紧紧抓住萧红诞辰114周年契机,以“烽火·萧红”为主题接续举办第三届“萧红文化周”活动。
呼兰河城,一座被冻土和愚昧禁锢的北方小城。在《呼兰河传》里,萧红以冷峻笔触描绘出群体的麻木:跳大神的锣鼓声中夹杂着团圆媳妇的惨叫,野台子戏的喧嚣里藏着看客的窃语,东二道街的泥坑吞噬人畜,却无人理会,反倒成了人们消遣苦难的场所。这里的人们“忙着生,忙着死”,如同
《中国近代史》有声书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代的沧桑巨变。甲午中日战争中,书中不仅重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弹药将尽时,毅然下令冲撞日舰“吉野号”,全舰246名官兵壮烈殉国的悲壮场景;更深入分析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导致战舰年久失修、弹药质量低劣的腐败根源,
翻开《绿野仙踪》的前言,“放胆文”三个字突然撞进眼帘——那些关于“放飞想象、突破规矩”的写作倡议,像一把钥匙,忽然打开了我重读经典的另一扇门。这部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用会说话的稻草人、寻找勇气的狮子,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魔法世界,恰如前言所说,是“大胆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