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塑古今:甘肃省博物馆“来自泥土的力量”非遗活动成功举办
为活化传统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8月13日,甘肃省博物馆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来自泥土的力量——彩陶冰箱贴制作”非遗社会教育活动。本次活动以泥塑为载体,巧妙融合甘肃深厚的彩陶文化底蕴与现代手工创意,吸引了众多观众热情参与,共同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
为活化传统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8月13日,甘肃省博物馆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来自泥土的力量——彩陶冰箱贴制作”非遗社会教育活动。本次活动以泥塑为载体,巧妙融合甘肃深厚的彩陶文化底蕴与现代手工创意,吸引了众多观众热情参与,共同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
8月15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文旅厅、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甘肃省博物馆协会承办,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协办的“童声传文脉”甘肃省小讲解员大赛圆满落幕。州彩陶馆(州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米辰、呼延嘉诚脱颖而出,凭借出色的表
1996年——2006年,作者的人生扁舟又从商业大潮驶入文化瀚海。直接与马家窑文化结缘,探寻中华文明源头,并以世界视野洞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以中华民族情怀关注社会发展与文明变迁。五湖散翁沿着马家窑彩陶的神秘纹饰,慢慢走进远古天地,走向世界彩陶文化髙地。这时候五湖
这个暑假,广武门街道大教梁社区的活动室热闹非凡。西北民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此开展了为期15天的“七彩假期·童心同行”主题活动,用知识与文化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难忘的成长时光。
8月12日,“彩韵流芳——界首窑彩陶文化专题展”在苏州市园林博物馆花篮厅开幕。这场由苏阜两地联袂打造的文化盛宴,精选三十余件珍品,以“釉陶源流”“沙颍陶歌”“素人匠心”“生生不息”四大单元,系统呈现了界首彩陶的发展脉络、独特工艺及传承创新。
人类的蓝色颜料最早从哪儿开始?第一个是埃及人的蓝色颜料,特别早,我们把那个叫埃及蓝。甚至后来很多西方的历史学家在看到中国的一些传统绘画和一些陶瓷作品的时候,说你们这应该也是从埃及过来的蓝。因为确实有很多技术确实是从那传过来,但是后来又发现其实又不太一样。
从空中俯瞰,这座设计上别出心裁的“下沉式”博物馆,与绿意盎然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为一体——泥土之下,黄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完整而连续的文化风貌层层叠压。
陶器,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发明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改变原材料物理性质创造出来的新物种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的陶器遗存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证明了早在2万年前,老祖宗已经掌握了土与火的艺术
安特生,瑞典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1874年出生于瑞典约克省奥里不罗市附近的乡村,1960年逝世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孩提时期的安特生就已表现出对生物化石的兴趣,也正是从这些捡拾来的化石中,安特生找到了自己童年与众不同的快乐。大学时期的安特生系统地学习了地
前言: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泰安作为大汶口文化命名地,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考古支撑。学校开展相关研究,培养学生传承根脉文化,具有多重深远意义,我校以大汶口文化为核心,通过
△两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的鲵鱼纹彩陶瓶,右侧这件出土于甘肃武山县马力镇付家门村种谷台遗址。
标识综合吸纳了红山文化标志性的C型玉龙和玉猪龙的造型特点,并加以艺术化变形。同时,用红山文化彩陶的独特勾连涡纹线条构成双“C”意象,一个“C”代表“中华”(China),另一个“C”代表“文化”(culture),双“C”相扣,形成由内向外的发散式螺旋结构,寓
当70%的“首秀文物”遇见30余处遗址的“全景叙事”,当50年前的“老朋友”重逢出土的“新伙伴”……近日,记者探访了将于6月14日试运行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看其如何用文物的“有点、有面、有上新”,完成对仰韶文化的一次“文物翻译”。
刚到馆区就被“降维打击”!8米高空倾泻的水幕像银河坠落,黄色夯土墙自带复古滤镜,最绝的是整个建筑玩起“土遁术”——1.97万㎡的场馆直接“种”进地里!设计师刘畅透露:“这可是全国最大的下沉式遗址博物馆,屋顶种满绿植,将观赏视野最大限度归还自然景观!”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教育厅、共青团甘肃省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青春华章·重走西北角”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甘肃省博物馆,采访团记者近距离感受文物保护工作者“精雕细琢”守护历史瑰宝的初心和担当。
汇集全国30余处仰韶文化遗址精华,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在1.97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为公众打开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空窗口。6月10日,记者来到国内首家全景式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探馆。
汇集全国30余处遗址精华、70%文物首秀、近两千件跨越旧石器时代至夏商文明的文物珍品,在1.97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为公众打开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时空窗口——6月14日,国内首个全景式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试运行,依托考古遗址的独
“‘彩陶之路’可能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通道”、“彩陶造型对后来青铜器、瓷器、玉器的造型影响深远”……在8月23日召开的“大河之光——黄河彩陶文化峰会”上,国内顶级考古专家们携自己最新“成果”,进行主题演讲,并相互切磋技艺、思想交融,碰撞出许多亮点思想及学术成果。
当青铜器上的泥土与铜锈被轻轻剥落,当陶罐上的纹路与缺口被描绘填补,当绸缎与布料上的破损被缝补完整……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浓缩着古人的智慧与故事,被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作品以青海沈那遗址及彩陶文化为创作背景,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文物共舞,连接过去与未来,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次大赛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教育厅、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青海省舞蹈家协会、青海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