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李北京:未来考古学 ——关于DeepSeek与文学批评的构想|DeepSeek与当代文学批评

问我是否认识某平台的编辑,指出他们刊发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标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在我帮忙联系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有收到运用DeepSeek写作的稿件吗?我陷入沉思,我知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离我们很近,也自认可以看出文章的“AI

deepseek 考古学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南方文坛 2025-05-25 21:43  5

李桂玲:在“隔”与“不隔”间的追问|DeepSeek与当代文学批评

问我是否认识某平台的编辑,指出他们刊发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标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在我帮忙联系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有收到运用DeepSeek写作的稿件吗?我陷入沉思,我知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离我们很近,也自认可以看出文章的“AI

deepseek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李桂玲 当代作家评论 2025-05-25 18:43  5

李静:走出“平均化”陷阱——AI时代文学批评场域再反思|DeepSeek与当代文学批评

问我是否认识某平台的编辑,指出他们刊发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标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在我帮忙联系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有收到运用DeepSeek写作的稿件吗?我陷入沉思,我知道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离我们很近,也自认可以看出文章的“AI

deepseek 李静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平均化 2025-05-25 18:42  6

尹佳言:批评莫言作品硬伤不是蹭流量——不该被误读的社会责任

本文为一高校中文专业教师来稿,他是在读了《文化佳园》微信公众号有关莫言的评论文章以及文末留言后,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他希望评论莫言更多理性的声音,而且在来信中指出,当下公开报刊上批评莫言几成禁区,赞美莫言成了“学术正确”,因而网络上关于莫言作品硬伤的讨论尤为

莫言 诺奖 社会责任 尹佳 文学批评 2025-05-25 17:02  5

马征:在广大与精微之间发力——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

文学批评可以做得很大,大到描绘和分析十年、百年的文学样貌和精神特质,这样的批评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但也可能大而无当、虚空高蹈。文学批评也可以做得很小,小到细致解剖一个文本,甚至阐释一个词语的功能和价值,这样的批评精细入微、玲珑剔透,但也可能小而无力、繁杂琐碎。

当代文学 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 马征 中国当代文学 2025-05-22 09:54  5

黄发有:文学批评的史料问题

史料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基石,批评家应当具有史料意识。史料意识不应该停留于观念化的史料知识与史料思维,还应该体现在史料辨析与史料运用的实践之中,并在学术实践的检验中不断修正、丰富与深化。在文学批评场域中,编辑与读者的批评通常被忽略。从史料角度来看,编辑与读者

当代文学 史料 文学批评 黄发有 胡成中 2025-05-19 10:05  4

以文学之光,铸民族之魂

编者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围绕这一事件,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我们推出这篇文章,旨在呼吁大家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莫言的获奖,尊重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探讨

文学 民族 莫言 世界舞台 文学批评 2025-05-17 11:25  8

张均:通向“史家批评”的路径与方法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分离已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既成事实,但如同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有必要重新凸显文学性问题一样,文学批评也有必要兼取历史化的眼光与手段,以建立某种必要的“史家批评”。这既包括长时段的“历史的眼光”,也指“聪明人”亦不妨“下笨工夫”。文学批评若能

方法 路径 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张均 2025-05-16 14:14  6

傅修海: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与史料运用

智能时代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是大数据语境下对文本的智能寄生和相关信息认同,强调信息平台对称前提下的闭环流通。智能时代的文学批评危机,根本在于文学批评与人工智能的信息对称机制的融合度——信息差。史料信息化不等同于史料不重要,更不能说人不重要,但史料累积本身不再那

智能 文学 当代文学 史料 文学批评 2025-05-16 11:12  6

王彬彬:被高估的与被低估的——“再解读”开场白

一些作家长期走红,获得批评界、研究界的高度肯定;一些作家始终不红不黑、不温不火,固然没有受到多少否定,但也一直少有人赞美;一些作家勤勤恳恳地写了十年、二十年,著作已经等身,却总是默默无闻,用通俗的话说,总是不能“成名”。——这是文学界的基本面貌。

随笔 杂文 王小波 王彬彬 文学批评 2025-05-15 11:2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