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75岁的他,圆了自己的文学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4 21:48 1

摘要:2011年夏天,在教育战线奋战了38年的周荣广,从曲塘中学附中光荣退休了。此时的周荣广,颇有苦尽甘来的感觉。要说其中的“苦”,是因为他从代课教师起步,一路坎坷,最终获得高级语文教师职称,其中还有在小凉山支教10年的艰苦岁月。周荣广没有时间享受休闲时光,一头扎进

心中有梦,何时出发都不晚

海安市曲塘镇75岁的退休教师周荣广

退休之后笔耕不辍

为圆自己的文学梦

在电影文学创作之路上迈出坚实脚步

15年来先后发表出版

10部电影文学剧本

5部文学专著

......

近日

他创作的《高凤英》《李清照》

《曲塘抗日记》等6部电影文学剧本

1部根据宁蒗支教经历写出的

长篇小说《小凉山之恋》

成功入选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位于曲塘镇曲塘村的周荣广老师家中,记者听他畅谈人生况味与创作体会,感受到一位追梦者孜孜不倦的心路历程。

写剧本:我其实是钻了牛角尖

2011年夏天,在教育战线奋战了38年的周荣广,从曲塘中学附中光荣退休了。此时的周荣广,颇有苦尽甘来的感觉。要说其中的“苦”,是因为他从代课教师起步,一路坎坷,最终获得高级语文教师职称,其中还有在小凉山支教10年的艰苦岁月。周荣广没有时间享受休闲时光,一头扎进了文学的海洋里。

“我其实是钻了一个牛角尖。散文、小说、诗歌,我都会写,但偏偏选择了冷门又难写的电影文学剧本,去啃这硬骨头。”周荣广回过头来谈自己的创作之路,有些自嘲的意味,但当他如数家珍地讲起自己所写的那些剧本时,让人感到他的内心依然无悔。

周荣广认为,写电影文学剧本之难,在于难写、难发表,难上加难的是拍成电影。说起为什么去“为难”自己,周荣广坦言,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写剧本。

周荣广自幼心中就深藏着一颗文学的种子,当了教师后,苦于没有精力去让其开花结果。他在教学生涯中,发表有关教学文章1000多篇,辅导学生刊发作文100多篇,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积累则在等待着突破时刻。

2011年退休后,周荣广将自己的部分文学作品结集为《欢乐的火把节》,当年由群言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书中也收录了他创作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高凤英》。

作品推出后,有圈内人士点评这部《高凤英》,指出一些地方不符合电影文学的体例,认为周荣广对此还没有入门。

面对别人泼出的“冷水”,周荣广并没有气馁,把这当成自己文学之路的考验。他内心深处坚信,自己是能够驾驭这个体裁的。

“我其实很早就写过剧本了。1976年,我写的童话剧《小公鸡与老狐狸》,获得了全县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1978年,我创作了儿童剧《两个小社员》。一路演出、一路获奖,演了几百场,获得了省群艺会演创作、演出双一等奖。”周荣广决心攻克新的难关,他在修改完成《高凤英》的同时,又在短时间内写出了另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卢志英》。

高凤英,牺牲于海安的“苏中刘胡兰”,延安的《解放日报》将她与刘胡兰并列为全国妇女的光荣典范;卢志英,这位隐蔽战线的英雄抗战时在曲塘留下了红色足迹。

周荣广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深入先烈战斗过的地域寻踪觅迹,并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写出了这两部真挚感人的作品。

在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将《高凤英》《卢志英》两个剧本结集为《中华双英》,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之作。周荣广备受鼓舞,决心沿着这条创作之路继续前行。2019年,周荣广成为当时南通市唯一的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忆往昔:宁蒗岁月激发创作热情

1988年8月,第一批赴云南宁蒗支教的33名海安教师,从上海乘坐绿皮火车出发,经过14天的跋涉到达了大山深处。37岁的周荣广就在其中。

“宁蒗支教10年是我终生难忘的岁月,也是激发我创作的源泉。”周荣广告诉记者,当时选派去支教的以公办教师为主,还在全县选拔10名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周荣广那时已经做了15年代课教师。他1975年入党,1983年教的班有十几个学生考上了海安高级中学,这份成绩单让他脱颖而出,进入了首批支教队伍。这也意味着他苦苦期待的转正已经获得解决,怀着感恩之心的周荣广将他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悉数带到了荒凉的小凉山。

周荣广(右)在泸沽湖留影。

宁蒗支教的10年,周荣广在少数民族学生的一次次成功突破中收获了喜悦,自己也承受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痛。1995年,他担任3个班的语文老师、两个班的班主任,还因为文笔好成了学校不可或缺的工作报告撰写人,最忙的时候24小时不休。那一年,他的双亲先后去世,他却因工作无法回家。等赶回海安时,周荣广跪在父母的骨灰盒前哭成了泪人。

《云南日报》曾发表《小凉山有一位江苏“园丁”》的通讯,报道了周荣广在宁蒗支教的事迹。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央媒也都报道了他的支教故事。2020年9月,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海安支教群体江苏省“时代楷模”称号,周荣广作为支教老师代表出席了发布会。

扎根大山深处的这段难忘经历,为周荣广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2014年《电影文学》第9期,发表了周荣广的电影剧作《凤凰河》,就是以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为原型讲述的感人经历。《大家》杂志原总编李巍评价,这是一部诗的电影,是一部电影的诗。

在创作《凤凰河》的基础上,周荣广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开始尝试写成长篇小说。202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凉山之恋》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拼下去:写一部像样的长篇小说

“2025年上半年,改好《索玛花》。”在周荣广简单的写作间里,一些贴着的便笺上排列着他的创作计划。

“《索玛花》依然是取材于宁蒗支教,我想写一篇像样的长篇小说,让这段历史书写得更精彩。海安先后派出300多名教师,在宁蒗接续支教30多年,这个群体有太多的传奇,不能被遗忘在深山里。”周荣广说,“我近年来重回宁蒗,看到当年培养的学生已经在当地独当一面。这些金凤凰靠知识走出大山,如今又带着对家乡的眷恋飞回来。他们改变了山村面貌,迎来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他们的故事,也是我新作品需要着重刻画的。”

周荣广的电脑运转得很慢,“就像我这个人一样老了。”周荣广长期积劳成疾,如今左耳全聋、右耳半聋,与他对话要扯开嗓子。他说自己是退休后才开始学着用电脑的,因为“一指禅”被家里的年轻人调侃。但就是这样,他一个字一个字,15年来敲出了数百万字的作品。

周荣广使用电脑进行创作。

在他近期的写作计划中,还有以个人成长经历为原型的长篇小说《长河浪华》,以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剧本《烽火曲塘》。

这些年,周荣广还致力于地方文史的挖掘,2023年8月在《江海晚报》上发表《〈百合花〉战斗背景 可能取材于“海安围困战”》。小说《百合花》作者茹志鹃的女儿、作家王安忆,也是从周荣广发给江苏省文联的稿件中,获得了有效信息,当年带领团队到海安采风,为上海芭蕾舞团创作舞剧《百合花》进行实地探访。

“舞剧《百合花》今年7月首演,这些新的演绎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苏中七战七捷,不少经典战役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我想将来有机会,也争取创作出相关的文学作品。”周荣广不时提到将来的创作,这个状态,就像他书房里一张便笺上所写的,“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

来源:南通蔡正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