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曾是言辞坚定的“丁克代表”,在主持台上笑容从容、步履坚定,不急不躁地走过二十余年。
她曾是言辞坚定的“丁克代表”,在主持台上笑容从容、步履坚定,不急不躁地走过二十余年。
可如今的春妮,会牵着5岁儿子的手站在舞台中央,一起背诵诗词,温柔注视着这个“刚好”降临的生命。
从一个人到三口之家,她的人生完成了最柔软也最坚定的一次转折。
孩子长相像爸爸刚强,性格沉稳聪颖,更像是命运给春妮的一份礼物——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舞台的灯光一打下来,台上一大一小组合惊艳全场——春妮带着5岁的儿子“刚好”,手牵手走上台背诗。
米白西装、蝴蝶结、黑发整齐,一张小脸干净清秀,自带镜头感,跟《小王子》插画里走出来似的。
他站在妈妈身旁,目光坦然、挺胸抬头,咬字标准,一口气把老舍先生的《顶爱的北平·夏》念得有板有眼。
底下观众笑了,掌声响了,有人悄悄问:这谁家小孩?也太像刚强了吧!
像归像,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很多人已经忘了,春妮几年前可是“坚定丁克”的代言人。
当年在节目里说得铿锵有力,“不婚、不育,人生不需要这一遭”,现在倒好,不仅结婚了,还把孩子带上台“营业”了。
仔细回头翻翻春妮的人生履历,这位上海姑娘,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是全班的“主心骨”。
她家教自由,父母支持她闯世界,考上中传时,是当年上海唯一一个被录取的学生。
入学第一天起,她就是舞台焦点,不光会主持,性格还大大咧咧,笑点低到拿话筒都能笑出声。
首任丈夫蒋虎是那时候在校园里认识的,两人相看两不厌,一起进了北京电视台,随后成婚。
婚姻开始得很顺利,彼此是同行有话聊、能扶持,但工作压力和生活理念慢慢把两人拉开了距离。
春妮不想生孩子,蒋虎则更传统,7年过去,始终未见小孩的影子。
北京奥运会传递火炬时,一个在左边跑、一个在右边笑,镜头看不出半点不对劲,实际感情早已熄火。
也许是对过往有交代,两人离婚后没有撕破脸,还在同一个电视台工作多年,关系和平得让人以为他们只是“分房睡”。
分开后的春妮事业版图扩张,她开设了《春妮的周末时光》,采访无数名人政要、文艺先锋。
她做文化节目讲《资治通鉴》,探访戏剧幕后、聊文物古籍,忙到没空呼吸。
而在观众眼里,那个笑容灿烂、妆容得体的女主持人,永远精神饱满,气场满分。
只是当节目收工,热闹散场,她一个人回到灯光熄灭的房间,有没有空虚,无人知晓。
直到刚强的出现,这位大学老同学,当年就对她青睐有加,只是他将这份心意藏了起来。
毕业后从央视军事频道开始干起,跑到西藏支援工作,回来继续奋斗,干了17年才上《新闻联播》,才算站稳央视“头部”主持。
2016年,一场原本只想吃个饭、叙个旧的大学同学聚会,没想到变成了两个“老同学”的情感奇迹现场。
这场聚会的发起人是有“月亮姐姐”之称的王昊,主角却变成了春妮和刚强。
聚会那天,他们一开始也就是寒暄几句,但从那顿饭开始,时间又开始滚动。
两人开始频繁联系,见面吃饭、聊天散步,再见不再是客套寒暄,而是计划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感情走到这一步,一点都不“戏剧化”,几年后低调领证,彼此都已不再需要“宣示主权”式的浪漫。
在前一段婚姻中,她也始终不动摇自己的“不育”选择。
即便与刚强恋爱结婚初期,她也坦率表明不想要孩子。
刚强的感情是典型的“老派温柔”,你愿意,我就全心对你好;你不愿意,我就静静守在你身边。
直到那次住院,春妮的观念开始松动。
同病房的一位独居老太太,整天没有人来探视,饭也要护士帮喂,连聊天都没人愿意听她说几句。
春妮每天看着她从早躺到晚,心里有点说不清的触动。
她开始思考:几十年后自己是否也会像这样,安静地被时间吞没?
那一刻,她脑海里蹦出来的不是“孤独可怕”,而是“有个人叫你一声妈,好像也挺好”。
结婚的第三年,41岁的春妮顺利怀孕,孕期里依旧上节目、带团队、写脚本。
可一到了产房,气场就从主持女王直接转为“紧张新手”。
孩子出生那天,刚强全程守在门外,眼睛红得像刚播完连轴新闻。
孩子取名“刚好”,没有大典故,没有排比句。
取这个名,一来纪念这个来得不早不晚的小生命,二来也呼应两人从大学擦肩,到中年牵手的命运节奏。
说他俩是“再续前缘”也行,说是“老同学新故事”也好。
无非是终于在某个时间节点,他们都不再心急,不再设防,不再以“我不需要”来伪装“其实我想要”。
三一个从前把“丁克”两个字挂在嘴边的女主持,如今已经成了“晒娃狂魔”中的一员。
而且,5岁的“刚好”不仅长得像爸爸刚强,气质上也和老爸一样端庄正派,再加上从妈妈春妮那里继承来的语言天赋。
这孩子,从不会普通地表达情绪——逻辑自洽、理由充分,一套说辞下来,谁还忍心不让他吃完整块?
这种出口成章的能力,恐怕不是“家长辅导班”能教出来的,而是真正生活在“浓度超标的文化氛围”里熏出来的。
春妮并不把孩子当作“小大人”来养,她家有个原则:孩子是自己的人生设计师,父母只是配角。
有时候刚好玩拼图,能连着坐一个小时,不动不吵,拼完还能讲出地图上的国家历史。
春妮问他为什么喜欢拼地图,他说:“妈妈出国我要知道她去哪儿。”
为了给孩子做好胎教,刚强这位央视“男中音”曾自学钢琴。
从零开始,四个月练会肖邦的《小夜曲》,连音乐学院的人都惊了。
这波操作,既有仪式感又有教育意义——孩子看到爸爸认真练琴的样子,从此对“专注”这两个字有了更真实的理解。
吃饭时聊的是诗词,睡前读的是绘本,偶尔爸爸妈妈在家写稿、记笔记,他也拿起小本子“装模作样”地跟着写。
春妮从来没刻意教,只是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知识灌溉”。
春妮曾说,她自己小时候就是在“被尊重”的氛围里长大的。
父母从不要求她必须拿第一,但每一次想做的事,都会全力支持。
现在她把这套逻辑原样复制到育儿上,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不是全职陪读,而是做榜样给他看:什么叫认真,什么叫坚持,什么叫爱。
她自己依旧主持节目,依旧是北京台最有分量的那张脸。
工作照常进行、录影照常排满,但不同的是,忙完一天回到家,有人冲过来抱住她说“妈妈你辛苦了”。
她活得更自由,更有力量。
而那个五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上背诗,眼中透着光,也许正是这个家最好的答案。
春妮:工作做减法生活做加法 学生时代履历辉煌.人民网.2012-11-12 [引用日期2015-07-28]
43岁央视主播刚强喜得爱子,妻子竟是北京卫视当家花旦的她.凤凰网 [引用日期2020-02-21]
春妮:“小铁人”在路上.环球网 [引用日期2015-08-16]
北京电视台第三届"观众喜爱的主持人"评选活动揭晓.新华网 [引用日期2015-12-11]
来源:小东美食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