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被急死的大唐诗人,历史独一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22:06 1

摘要:本文为《100位古代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高度还原正史,以独特视角解读,期待持续关注。

本文为《100位古代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高度还原正史,以独特视角解读,期待持续关注。

初唐诗坛,妙人芸芸,奇事多多,四杰才华横溢,但皆未得善终;贺知章骑驴醉酒,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平;杜审言狂放不羁,临终前还在感叹,等我死了,这些诗人就轻松了,他们被我压得太久;陈子昂百万买琴,又当众摔毁,从此名满长安,堪称营销界天才;宋之问卖友求荣,为了两句诗,杀害了自己的外甥刘希夷……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更是话题感拉满,为了写好一篇文章,竟然将自己急死。

他叫崔融,字安成,出“清河崔氏”,列“七姓十家”,是真正的豪门,有唐一代,仅宰相就十余位,台臣馆阁无以计数。

虽然唐代极重视科举,但人才储备,基本还是出几大世家,为此太宗特意修了《氏族志》,高宗朝再修《姓氏录》,并禁止这些门阀之间通婚。

所以唐代诗人,真正布衣而显的找不出几位,大多都曾宦海沉浮,崔融也不例外。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崔融出生在齐州全节,也就是今天的济南章丘。之所以崔融诞生地不在清河,是因为他属崔氏南祖乌水房一脉,早在东晋崔旷时,便迁到了齐郡。

公元676年,崔融常科登第,初授绛州夏县尉。此时的崔融,才名已经远播,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齐名,并称“文章四友”。

夏县秩满,崔融又应制科,调补东宫左春坊宫门丞。

公元680年,高宗巡幸嵩山,崔融奉诏作《嵩山启母庙碑》。不久,太子李贤因遭陷害被废,坐累十余人,崔融因侍奉东宫,亦受牵连,后遇赦才复官。

翌年,经宰相举荐,崔融兼崇文馆直学士。时李显为太子,崔融因得高宗赏识,擢其为太子侍读,并掌管东宫奏章疏议。

但李显并不为高宗所喜,故崔融长久得不到升调,直到高宗驾崩,仍侍东宫。

公元688年,琅邪王李冲起兵反武,越王李贞等响应,武则天以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讨伐。崔融随军出征,有诗《关山月》: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

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

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

同年又作《塞上寄内》:

这期间,崔融写了很多边塞诗,如《从军行》《西征军行遇风》《拟古》等,均是佳作。

公元696年,崔融外放为魏州司功参军,有诗《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

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

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两年后,武则天封禅嵩山,见崔融所题《嵩山启母庙碑》,大为赞许,又命崔融撰《朝觐碑》,遂将崔融召回,授著作佐郎,再转右史内供奉。

公元699年,崔融升著作郎,仍兼右史,两年后迁凤阁舍人。

时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得圣宠,一时张扬跋扈,打压异己,朝臣多有依附,比如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崔融也在其中。

公元700年,崔融因事触怒张昌宗,被贬为婺州长史,但是没过多久,张昌宗气消,又将崔融召回,出任春官郎中,知制诰。

公元702年,崔融复任凤阁舍人,兼修国史,时有司上表建议对关卡和集市征税,过往行人亦征,崔融上表劝谏,得武则天所纳,遂废止。

公元704年,崔融出任司礼少卿,杨再思升相,极度谄媚二张,朝臣大多相从,崔融亦屈节。不久,司刑正贾敬言、御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彦范、宰相崔玄玮、凤阁舍人宋璟相继弹劾二张,却因武则天护短,未能扳倒二张。

次年,张柬之、崔玄玮、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与驸马王同皎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二张兄弟,又逼迫武则天传位给太子李显,李唐得以复辟。

而崔融因依附张氏兄弟,被贬为袁州刺史,但没过多久又被召回,授国子司业,以参与修撰《则天实录》之功,进封清河县子。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仙居殿,崔融奉诏撰《则天哀册文》,因苦思过甚,绝笔而亡,终年五十四岁,死后追赠卫州刺史,谥号“文”。

因此,崔融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因写文章被急死的诗人。

不过,崔融在初唐诗坛地位不俗,《文镜秘府论·地卷》论“十体”,称崔融之诗为“新定诗体”或“诗格”,是为楷式,对唐诗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来源:轻轻子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