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抗战爆发,这款一战前就广泛使用的步枪,已经使用了超过30年。与二战时期的其他步枪相比,堪称是爷爷辈级的。
三八式步枪是二战日军最主要的武器,其名字里的“三八”指的是明治三十八年正式列装,也就是1905年。
另外,三八式步枪实际上是“三十年式步枪”的改进型,这就是说这款步枪的设计定型时间是1897年。
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抗战爆发,这款一战前就广泛使用的步枪,已经使用了超过30年。与二战时期的其他步枪相比,堪称是爷爷辈级的。
从性能上讲,三八式步枪因为口径问题,威力是二战所有主要步枪中最小的,有效射程600米也不如毛瑟Kar98K(800米)、莫辛-纳甘(800-1000米)、李-恩菲尔德(914米)、M1加兰德(750米)这些名枪。
定位上,三八式步枪是“堑壕战思维”产物,而毛瑟98K和M1加兰德分别代表“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的战术演进。
综合来看,说三八式步枪是二战中的最差步枪也不为过,但为什么日军却对此爱不释手呢?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使用的村田二十二式步枪在实战中暴露出严重的性能问题,尤其是射程和装填效率不足,导致经常被清军手中的M1888委员会步枪压制。
战后,日本当局认识到,为满足其扩张的野心,尤其是在中国东北面对更为现代化的沙俄军队时,必须要一款适合现代军队的步枪。
于是,日本派遣考察团赴欧洲学习,发现德国毛瑟步枪(如M1893)和奥地利曼利夏步枪的设计更先进,
东京炮兵工厂的友坂成章大佐决定融合两者优点,研制一款新型步枪。
但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子弹口径怎么定?
当时欧洲枪械的子弹口径基本都是在7mm以上,但是友坂认为7mm后坐力过大,不适合体型较小的日本士兵,所以被淘汰。
另一个方案是6mm,但是加工工艺难度高,而且当时日本正野心勃勃地准备对沙俄开战,他们判断,未来的战场必然要面对俄国哥萨克骑兵,因此子弹必须能一枪打断马腿,6mm可能威力不足。
权衡之下,友坂将子弹口径定为6.5mm,这种子弹后来被称为“友坂弹”,三十年式步枪由此诞生。
三十年式步枪在日俄战争期间发挥出色,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东北风沙大,沙尘钻进枪机后极易造成卡壳,另外,复杂枪机结构在战场维护困难,缺乏维护又导致撞针易断。
因此,1905年,南部麒次郎简化枪机并增加防尘盖,发展为三八式步枪,与1907年正式列装日军,三十式步枪逐步转为预备役和训练用枪,至1910年基本被三八式取代,并一直用到了二战结束。
而因为其随动的防尘盖,在中国又被称为“三八大盖”。
从三八式步枪的研发可以看出,三八式步枪最大的优点不是性能上有多突出,而是它是一款专门针对日本士兵和亚洲战场所设计的步枪。
纵观所有的西方步枪,在持握舒适性、后坐力方面,都没能像三八式步枪那样适合亚洲人。
三八式后坐力小,连续射击时稳定性极佳,加上子弹初速高,弹道平直,200米内几乎指哪打哪。
而且射程方面虽然不如西方步枪,但是在亚洲,面对汉阳造等老式仿制步枪时,射程、精度、射速等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中国也曾想仿制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将其改造成适合中国军人的步枪,但奈何工业水平有限,性能。
另一方面,日军极其重视拼刺训练,三八式装上刺刀后全长1.7米比汉阳造(加刺刀约1.4米)长了整整30厘米。聂荣臻元帅曾回忆:“三个鬼子背靠背,十个八路军都近不了身。”
在自动火力较为缺乏的亚洲战场,近距离拼刺往往十分重要,这使得枪身更长的三八式步枪,更具优势。
此外,三八大盖的枪口火焰极小,在丛林或夜间射击时极难被发现,非常适合冷枪和夜袭作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经常被日军冷枪打得晕头转向,直到被打中才意识到敌人在哪。
成熟的制造工艺和简单的结构也是日本军队选择三八式的重要原因。
二战爆发后,日本被盟军全面封锁,但仍然能够制造数百万支三八式步枪,尽管质量上出现下滑,但可见其制造工艺的成熟和简单。
这种成熟和简单的工艺,为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维持长期战争来说,非常必要。
三八大盖最常被诟病的是“子弹威力小”。这其实是有一定的误解。
三八大盖最初使用圆头弹,杀伤力确实较弱,体现在命中人体后,弹道过于稳定,不容易出现翻转。
但1920年代后,子弹全部换装成尖头弹,在200米以内击中人体后,因为此时弹道还没有飞稳,阻力不均匀,杀伤效果大幅提升,子弹的翻转效果十分恐怖。
这一点在太平洋战场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地形原因,美军更多是和日军近距离交战,使得友坂弹
不过,三八式因为追求中远距离的精准度,子弹200米以外会保持稳定的弹道,加上动能也会减小,因此容易形成过穿,只要不击中要害,就不太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也就有了“子弹威力小”的误传。
因此综合来看,鬼子对三八式爱不释手,主要是由战场实际情况,实际国情所决定。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日军的战争理念仍停留在一战,乃至一战之前,所以也将其一直使用至二战之中。
来源:不正常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