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伏虎印记:岁月窖藏的第二故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0:52 1

摘要:在县文体教科局倾心筹备的活动助力下,我仿若乘上了时光的穿梭机,再度伫立在伏虎镇小学的校门前。走进校门的瞬间,那熟悉得如同呼吸一般的气息,如温柔的浪潮将我轻轻包裹,恰似与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一个暖彻心扉的拥抱,让我周身都溢满了温情。

在县文体教科局倾心筹备的活动助力下,我仿若乘上了时光的穿梭机,再度伫立在伏虎镇小学的校门前。走进校门的瞬间,那熟悉得如同呼吸一般的气息,如温柔的浪潮将我轻轻包裹,恰似与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一个暖彻心扉的拥抱,让我周身都溢满了温情。

抬眼望去,教学楼过道的墙上,那幅我曾书写赠与学子们的 “少年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法作品,正静静地悬挂在那里。它宛如一位知心挚友,于悠悠岁月中安然守望,刹那间,就将我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无数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往昔片段,如丝线般丝丝缕缕缠绕交织,在我的心头奏响了一曲深情的怀旧乐章。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啊,早已深深扎根于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魂牵梦萦、日夜思念的第二故乡。

回首在伏虎派出所度过的近七年光阴,忙碌与充实好似一个个灵动跳跃的音符,相互交织,共同谱写出一曲悠扬动人的岁月之歌。彼时,因交警中队的撤防,我们派出所得以迁入那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崭新的办公环境窗明几净,处处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崭新的希望,每一寸空间都满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每次出警,尖锐嘹亮的警笛声骤然划破长空,那声声激昂的鸣响,无疑是我们奔赴未知现场的冲锋号角。坐在飞驰前行的警车里,使命感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在我的胸膛中炽热地燃烧起来,身为警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源源不断地化为我无畏前行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调解纠纷时,我总是全神贯注地耐心倾听当事人的每一句倾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不漏掉任何一段曲折的事情缘由。而后,我以温和又坚定的话语,如春风拂过大地,似细雨润泽心田,一点点消融矛盾的坚冰,让和谐与安宁重新回归。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工作点滴,每一处都倾注着我对这份职业炽热的热爱,每一刻都承载着我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庄严承诺,那是我初心的坚守,也是我使命的践行。

工作之余,悠然漫步于伏虎镇的大街小巷,是我最为惬意悠然的美好时光。街边那斑驳陆离的砖墙,镌刻着岁月深深浅浅的痕迹,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随风轻轻摇曳的草木,宛如灵动的舞者,它们用自己的姿态,静静诉说着生命的蓬勃与坚韧。它们默默留存下我的串串足迹,一路见证着我在这里度过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那些挥洒的欢笑与汗水,那些历经的成长与感悟,都如同点点繁星,悄然融入这片深沉而温暖的土地,成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趁着活动的短暂间隙,我再次踏上了这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街道。双脚好似被一股无形却又充满魔力的力量牵引着,不自觉地缓缓放慢了脚步,我满心都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惊扰了这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旧时光。刹那间,思绪如脱缰的野马,飘回到了过去。曾经的小店虽然换上了崭新的招牌,可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却一如往昔,从未改变。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像是与过去热烈相拥,一段段被时光尘封的故事,在我的心底悄然苏醒,如同一场场老电影,在我的脑海中徐徐放映。那些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难忘日子,面对困难时彼此给予的坚定扶持,面对危险时共同展现出的无畏冲锋,还有居民们那真挚淳朴、饱含深情的感谢,都化作了我生命中最最珍视的回忆。在岁月的温柔沉淀下,这些回忆愈发显得厚重深沉,成为了我生命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无价珍宝,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与珍藏。

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在这片无比熟悉的土地上,我竟然与久违的老友和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惊喜重逢。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曾经的青春朝气已然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成熟与淡然。然而,就在目光交汇、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往昔那些深厚的默契与真挚的情谊,仿佛被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点燃,如同一轮暖阳,轻而易举地驱散了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陌生隔阂。看着他们那一张张亲切熟悉的笑脸,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我的眼眶也不禁微微湿润。曾经一起经历过的那些风风雨雨与艰难困苦,此刻都已化作了相聚时的欢声笑语,成为了我们之间最独特、最珍贵的回忆纽带。我们围坐在一起,毫无保留地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一刻,仿佛时光从未流逝,那些琐碎却又无比真实的过往,在回忆的滤镜下愈发显得珍贵无比,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难以磨灭、最宝贵的珍藏。

重返伏虎镇,就如同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纸张已然泛黄,字迹也略显斑驳模糊,但字里行间却满满书写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一页都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感动。这片土地,是我成长的温暖摇篮,它一路见证着我的蜕变与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坚定。即便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转,岁月如流水般不断变迁,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却永远不会褪色。它就如同那被岁月精心窖藏的美酒,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愈发散发出醇厚醉人的芳香,历久弥香,永不消散 。

~~~~~~~~~~

【作者自我简介:赵斌,无字无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四川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通俗文艺研所会会员等。

巴蜀之东北人也。其家世代耕读,幼而贫且慧,笃学不辍。尝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语,然未深悟其旨。师之训诫虽谆谆,未能铭于心。科举不第,泣而归里,遂弃文从戎。于军旅之中,志坚若铁,誓守疆土,终获三等功,佩红花而退役。

退役之后,爱国之情未泯,转而入警界,为民效命。勤勉奉公,常得其乐。然夜阑人静之际,文学书法之梦复燃,初心难忘,挑灯夜读,三十余载如一日,虽技艺未臻精妙,唯愿博君一笑。

今近知天命之年,两鬓未白,十指沾尘,薪俸微薄,难致小康。欲自力更生,不受制于人,然年岁渐高,学识有限,自立之途,倍觉艰难。恐母至古稀,未能尽孝,有愧亲恩。

历经波折,方悟“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之理。然心志未泯,誓当勤于锻炼,精研业务,持之以恒,奋发向前,以报亲朋之厚望。

阴阳先生常云,观此人之面相,可窥其心坦露无伪。甚慰。】

~~~~~~~~~~

附:

《伏虎印记:岁月窖藏的第二故乡》:时光长河中的精神原乡/黄党生

赵斌的散文《伏虎印记:岁月窖藏的第二故乡》以重返伏虎镇的旅程为线索,将个人成长、职业坚守与乡土情结熔铸于字里行间。这篇作品不仅是作者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部以文字为刻刀雕琢的时光纪念碑,展现了现代人面对城市化浪潮时对“根”的追寻与重构。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叙事结构、细节美学、主题升华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读。

情感的琥珀:乡土情结的立体呈现

散文开篇即以“时光穿梭机”的意象将读者带入回忆的漩涡,这种超现实的比喻并非单纯的文学修辞,而是现代人面对乡土变迁时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教学楼过道悬挂的书法作品“少年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既是作者对学子们的殷切寄语,更是其精神成长的精神图腾。当这幅作品在伏虎镇小学的墙面上重现时,物象的复现瞬间激活了记忆的神经元网络,使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结超越了时空阻隔,呈现出“量子纠缠”般的共鸣。

警察职业的日常书写尤为动人:出警时“使命感如烈火燃烧”的炽热,调解纠纷时“春风化雨”的智慧,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作者将职业伦理与乡土伦理熔铸的见证。正如伏虎镇斑驳的砖墙与摇曳的草木,这些物质载体不仅是岁月的刻度,更是情感的容器。它们以沉默的姿态承载着作者“从青涩到坚定”的生命轨迹,使职业身份与乡土认同在时空褶皱中达成奇妙共振。

双螺旋叙事:现实与记忆的诗性对话

文章采用“现在重返——过去回溯——当下重构”的双线叙事结构,这种设计巧妙规避了线性回忆的平铺直叙。当作者漫步街道时,现实脚步与记忆闪回交织成蒙太奇画面:旧店新招牌下的烟火气、战友重逢时的泪光,这些场景既是物理空间的重现,更是精神原乡的镜像投射。正如肖复兴在《蓝调城南》中通过老北京街道的变迁重构城市记忆,赵斌亦通过伏虎镇的时空折叠,完成了一次对“第二故乡”概念的哲学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重逢”场景的刻画极具文学张力。与老友目光交汇的瞬间,“默契如被神奇钥匙点燃”,这种描写突破了物理重逢的表层,直指精神共鸣的本质。它暗示着乡土情结并非血缘或地缘的简单延续,而是经过时光蒸馏后形成的精神图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细节的考古:物质载体的精神考古

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堪称一场精妙的“物质考古”。伏虎镇小学斑驳的砖墙、派出所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街道上随风摇曳的草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意象,实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文化标本。它们以沉默的姿态承载着集体记忆:砖墙的纹路记录着小镇的历史褶皱,草木的姿态隐喻着生命的坚韧,而派出所的现代化改造则暗含着权力空间的变迁。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作者对“气味”的运用。开篇“熟悉得如同呼吸的气息”以通感手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这种气味既是地理标识,更是精神原乡的密码。它与《香水》中主人公对气味的痴迷形成互文,暗示着人类对乡土的眷恋本质上是对生命原初记忆的追寻。

主题的升华:从地理乡愁到精神还乡

文章结尾将伏虎镇比作“被岁月窖藏的美酒”,这一比喻完成了从地理乡愁到精神还乡的升华。这种升华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现代性困境的诗意回应。当城市化浪潮裹挟着传统生活方式消逝,乡土已不再是具体的地理坐标,而是转化为精神世界的“飞地”。正如冯晓晴在《行走的故乡》中提出的“流动归属”概念,赵斌亦通过伏虎镇的时空叙事,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乡土认同模式。

这种精神还乡的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第二故乡》等影视作品中,乡土往往被呈现为与现代文明对立的保守空间,而赵斌的书写则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他通过警察职业的公共性与乡土伦理的私人性融合,展现了现代人如何在职业角色与文化身份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平衡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确认,更是对社会转型期文化认同危机的积极回应。

结语:时光长河中的精神刻度

《伏虎印记》的文学价值,在于它以个人化的叙事触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母题。当我们在都市的钢铁森林中感到迷失时,赵斌笔下的伏虎镇犹如一盏温暖的灯塔,提醒着我们:乡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土,更是精神世界的原乡。这种精神原乡的建构,既需要像肖复兴般对老街的深情凝视,也需要像冯晓晴般对“流动归属”的哲学思考,更需要赵斌这种将职业、记忆与乡土熔铸的创作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散文不仅是对伏虎镇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诗意重建。

来源:飞创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