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优琴湘君和赵君玉惨死于昭通,抗日时期昭通京戏名优荟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2:09 1

摘要:剧目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观众新的要求。久演传统戏已不能满足观众之望,于是乃更演连台本戏和时装戏以迎合之。

京剧在昭通(下)

陈德荣

昭通江西会馆改建怡乐戏院,杨竹铭组建昭通第一个京剧班社|陈德荣

四、抗日时期昭通京戏剧目的更新

剧目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观众新的要求。久演传统戏已不能满足观众之望,于是乃更演连台本戏和时装戏以迎合之。

1943年至1946年在昭通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新剧目(即连台本戏和时装戏),有《石头人招亲》、《三休三请樊梨花》,一本、二本、三本《石猴出世》、《天雨花》、《济公传》、《董小宛》、《封神榜》、《狸猫换太子》。《唐明皇游月宫》、《猪八戒招亲》、《欧阳德》、《剖腹验花》、《小白菜》、《戏迷传》、《讽父曲》、《枪毙阎瑞生》、《就是她》、《香尸案》、《新纺棉花》、《啼笑姻缘》、《痴心好》等新戏相继出现。

这些剧目均根据传奇、演义、奇闻等改写而成,这类戏在排演时没有固定的准纲准词,只有一个提纲,演员根据剧情可随意发挥,故又称“条纲戏”,但排演较快,票房利润较高,且情节离奇,当时很能招徕不少观众。

五、名优琴湘君和赵君玉惨死于昭通

京剧文武花旦琴湘君(艺名),女,原名吴素贤,最初在上海从艺,抗战爆发,离上海,先后在长沙、衡阳、桂林、贵阳、昆明等地演出。

1940年底琴湘君一家被新生剧团班主朱继鳌邀来昭通,她嗓音甜润,扮相俏丽,表演婀娜多姿,《对金瓶》、《梅龙镇》、《春香闹学》、《宝蟾送酒》等戏尤为拿手。

后被昭通地霸卢邦彦(又名卢俊清,人称卢三老爷)所看中,强占为妾,琴不愿受卢之凌辱,于1941年初含愤服毒身亡,年仅二十四岁,琴至死仍执艺不辍,死前的当晚还演出《对金瓶》一剧。

赵君玉,男,(1894一1944)名云麟。原籍安徽, 出生于上海。为名武生赵小廉之子。初学花脸,改习武生、小生后始名君玉。

后改演旦角,声誉大震,曾与谭鑫培演过《珠帘寨》饰二皇娘、《汾河湾》等戏。

914年与梅兰芳合演《五花洞》,在上海红极一时,时有“江南四大名旦”之称(即赵君玉、王芸芳、小杨月楼、刘筱衡四人)。

赵君玉与长子鑫宝合影

他天资聪敏,扮相秀丽,对旦角各行研究有素。

1922年在上海新舞台演出时装戏《枪毙阎珊生》中之王莲英,不拘一格,敢于突破,文武兼擅,灌制过很多唱片。

后因倒嗓便改习小生、武生。

抗战爆发,赵离开上海,流浪到武汉、重庆、昆明等地。

打炮戏是《白门楼》中的吕布。

赵戏路较宽,《飞龙传》一戏他反串花旦与小生,很有特色。

还演出过时装戏《就是她》……等。

后因吸食鸦片,身体渐衰,直至不能登台上演。

戏院扣发工资,入不敷出,典卖行头衣物仍不能接济,贫病潦倒,于1943年底病殁于昭通新生剧场的厢楼宿舍里,时年四十九岁。

死后身上仅余五颗金纽扣。

一代名优的艺术生涯结束于昭通。

赵君玉灌制“黄慧如分别”唱片

六、演出场所及习俗

新生剧场设于怀远街,它的前身是昭通怡乐戏院,由原来的江西会馆改建而成。

剧场坐东向西,场内分为正厅、后楼厅及两侧厢楼,三面均可看戏。

正厅有二十排座椅,每排二十个座位,正厅又分超座、特座及常座。

后楼厅及两侧厢楼为童票和站票。全场容纳七百多观众。

舞台是伸出式的(现在的舞台是镜框式)。

场内还附设茶水(茶钱另付),冬天添设火盆(火钱另付)。台上的照明是电灯加汽灯。

继而由县党部的宣传员到台上向观众作二十分钟的时事宣传(多为当天的抗日时事)。然后才开演。

后台供有老郎神(戏班称为祖师爷)。

演出关羽戏时,后台要焚香敬神。

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封箱(即演完戏后封锁行头),二十五日停演。

封箱时要演封箱戏,一般为《大回朝》、《郭子仪上寿》等,以表年终得胜回朝之意。

大年初一开箱(即开演),开箱戏有∶《跳财神加官》、《黄金台》、《连升店》、《天官赐福》、《金榜乐》、《摇钱树》等,以示开门吉利。

怡乐戏院海报

七、京班演员的生活状况

使用的货币是滇币和法币。

京班演员的工资不等,据当时在昭通的京剧老艺人李俊林(退休于云南省戏曲学校)回忆,当时昭通京班演员的最高工资是一百五十元法币,按实物计算,一元法币可买一百个鸡蛋。

演员住房及用电不付钱,由剧团开支。

团内设有大众饭,多为一般龙套(即群众演员)所食用,吃大众饭不付钱。

角儿(即主要演员)为表示其身价之高贵,均不吃大众饭,自开伙食。

有的演员除演出外还经营其他副业,开设了一些小食店,很多江南小吃和北方口味(诸如鱼皮花生、五香牛肉干、豆浆油条、锅贴水饺等)首为京班所传入。

抗日后期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剧团改为半月发一次包银(工资)。

1944年版法币

八、抗日胜利,京班离散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昭通城内家家张灯结彩,鞭炮声通霄达旦,各种大减价的广告贴满街头巷尾。

此时久离家乡的难民多数迅速离昭返乡,外来的很多机构(商行、银行、国立西南师范学校等)也纷纷迁走遣散。

顿时昭通人口骤降,市场由繁荣一变而为萧条。

看戏的人也发生了变化,喜看京剧的大批外省人走了,听戏颐曲者大为减少。外来的京剧演员更思念久别的家乡,陆续离昭。

至1946年初,昭通新生剧团的京剧班社便就此告终。

抗日时期京剧在昭通历时六年(1940年初至1946年初),来往的京剧演员共有一百多人,可谓名优荟萃,高手如云,其中在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京剧演员是周福珊和苗溪春(历时五年多)。

京剧共演出不同剧目218出,其中传统戏(包括本子戏和折子戏)182出,连台本戏(又称条纲戏)27出,时装戏9出,它大大丰富了昭通人民的精神生活。

滇富银行发现的滇币

京班最后虽然离散,但京剧艺术在昭通却播下了有生命的种子,它培养了大批的观众和爱好者,为昭通后来京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九、业余票社的兴起

京班云散后,1948年一批京剧业余爱好者在昭通组成京剧票社,起名“三余社”,旨在工余、商余、课余后开展正当文娱活动。

其成员以商界人士为多,军界、学界人士次之,社长是商界的秦礼候,名誉社长是杨竹铭和专员高直清。

他们租用原恰乐戏院的行头、道具,在新生剧场内演出了《四郎探母》、《会审》、《华容道》、《牧虎关》、《坐寨盗马》、《二堂舍子》、《贺后骂殿》等十多出传统京戏。

终因他们所会剧目不多,活动了半年,此票社便解散辍演。(完)

来源:夏吟云南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