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李白纵酒高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当杜甫沉郁吟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们或许不会想到,千余年后的西安,正以他们的诗句为蓝图,重塑一座城市的灵魂。近日,《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这座与唐诗血脉相连的古都,决心
当李白纵酒高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当杜甫沉郁吟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们或许不会想到,千余年后的西安,正以他们的诗句为蓝图,重塑一座城市的灵魂。近日,《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这座与唐诗血脉相连的古都,决心以诗为媒,让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使“诗与远方,皆在长安”从愿景走向现实。
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绝非一时兴起的文化包装,而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刻觉醒与主动塑造。作为唐代长安的今世之身,西安与唐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现存五万余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逾1400次,大明宫、大雁塔、终南山、曲江池、华清池等地理标识既是唐诗的灵感源泉,也是诗意传承的物质载体。从《山河诗长安》的春晚惊艳亮相,到《中国诗词大会》的西安专场,唐诗早已成为西安连接历史与当下、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
《方案》的系统性令人瞩目。它摒弃了碎片化的景点打造,转而构建一套涵盖理论研究、遗产保护、文商旅融合、品牌塑造与产业建设的完整体系。成立唐诗文化研究院、建设唐诗博物馆、打造唐诗主题公园、开发唐诗旅游线路、设计统一视觉标识……这些举措表明,西安追求的不是浅表的“唐诗贴牌”,而是一种深度的“诗地融合”,让唐诗真正“活”在城市的肌理中,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体验。
尤为可贵的是,计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思路。无论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欣赏门槛,还是在火车站等公共空间构建沉浸式唐诗场景,或是推动唐诗进校园、进社区,都显示出让文化从学术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努力。当市民漫步环城公园时能吟诵相关诗作,当游客循着唐诗指南探访古迹,文化传承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成为一种生动的生活实践。
然而,打造“唐诗之都”也面临现实挑战。如何避免传统文化沦为商业化的肤浅消费?怎样平衡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能否让现代创意真正激活古典诗意而非简单拼贴?这些都需要持续探索。值得肯定的是,西安方案中“科技赋能”“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结合”等原则,显示出寻求古今对话、虚实相生的智慧。
西安的雄心不限于一城一地。在全球化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具有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魅力。通过打造“唐诗之都”,西安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标识,为中华文明的世界性传播提供新范式。
从长安到西安,变的是地名,不变的是这片土地深植的文化根脉。当千年诗魂被现代城市唤醒,当李白杜甫的诗句重新回荡在街巷之间,西安正在进行的不仅是一场文化品牌的打造,更是一次文明传承的创新实践。这条“诗道终南”上,走的不仅是游客的脚步,更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铿锵足音。
编辑:钱江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