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日本侨民鸠占鹊巢,我国为何没有日本族?其实差点就成功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21:43 1

摘要:我国有56个民族,你肯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社会,我国和日本都有着复杂的交际联系,甚至于日本在近代社会还曾侵略过我们,但为什么国内没有日本族呢?

我国有56个民族,你肯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社会,我国和日本都有着复杂的交际联系,甚至于日本在近代社会还曾侵略过我们,但为什么国内没有日本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去思考两个最关键的点,一个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另一个是日本从历史到现在跟我国的复杂联系。日本族之所以没有成为56个民族中的一员,相关原因就隐藏在这两个关键环节里。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我国为什么没有并且也不能出现日本族。

从古至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交往遵循着由近到远、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两个相邻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率先进行交流交往。

我国有这么多的民族,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他们生活的地区都在中原地区的周边地带,比如蒙古族,历史上作为游牧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

再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等,长期以来生活在西北地区以及更远的中亚地带,而这些地区同样与我国相邻,而在南方的白族、傣族等等,他们生活的区域同样也是如此。

再来看日本,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历史上日本一直向我国学习,并且频繁的派出交流使团,甚至于还接受过中国皇帝的册封,但是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和中原王朝事实上是隔绝的状态。日本是一个岛国,和亚欧大陆不相连,因此历史上两国之间交流起来就显得极其麻烦。

尤其是在技术低下的古代,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有限,即使日本和中原王朝一直有交流,但也仅限于上层人士之间,平民百姓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机会在两国之间来往。比如唐朝时期,日本派出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参与其中的日本人在日本的社会阶层中都属于精英人士。

这种地理上的阻隔状态,客观上阻拦了两国之间更多人的交流交往。如此一来,日本人就不太可能有机会把更多的日本习俗和观念带到中国,更不可能在我国内出现一个族群。

与之相同的一个例子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印度虽然跟我国相邻接壤,但是由于高山阻隔,由于横亘在两国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交往极其困难,所以我国的多民族成员中也没有印度族。

肯定有人会说,历史上的俄罗斯不是跟我国也不接壤吗?他们远在欧洲,为什么国内会出现俄罗斯族呢?

这个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历史上的沙俄一直在向东方扩张,并把自己的势力一直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东北地区到了近代以来就聚集了大量的俄罗斯族群。

尤其是沙俄覆灭之后,大量的俄罗斯人流落在东北,他们后来也没有返回俄罗斯,因此在建国以后,在确立民族的时候,也就有了俄罗斯族。

日本自始至终跟我国没有经历过这种深度融合,甚至于在历史上,日本和中原王朝还经历过失联。

很多中国网民都很遗憾,忽必烈当年没有征服日本,否则的话,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可能就真的不存在,而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忽必烈统一中原以后,建立起了一个辽阔的大帝国,他想起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最重要的是,他想建立起一种新的朝贡体系。所以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派出庞大的使团前往日本,明确要求日本纳贡称臣。

这种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在唐朝之前,日本一直遵循着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就连他们的王也曾经正式接受过中原王朝的册封,忽必烈只是希望恢复这种状态。

其实这里边就隐藏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日本既然承认朝贡体系,为什么忽必烈还专门派出使者去日本强调这一点呢?在这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到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日本已经跟中国切断了所有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两国之间的断联甚至已经持续了三四百年了。

唐朝的时候,是日本跟中原王朝联系频密的时代,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唐武宗灭佛,日本逐渐与唐王朝疏远啊,等到唐末天下大乱,日本更是做出决定,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本事实上已经不朝贡中原王朝了。到了宋代,日本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依旧是相对疏离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到了忽必烈时期,这个元朝的建立者才想要重新恢复与日本的朝贡体系。

忽必烈原本以为使团前往日本会很容易,日本一定会向元朝称臣纳贡。可问题是,当时的日本天皇只是一个软弱无力的傀儡,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中。

当时镰仓幕府里的终极话事人是北条时宗,这个人认为他手里拥有骁勇善战的武士,再加上日本偏居大洋,易守难攻,所以根本不打算臣服元朝。

忽必烈在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中提到,天皇只是一个小国国君,然而执掌权力的幕府并不打算回应元朝,他们直接把元朝的使者遣送回了中国,甚至连只言片语也不回复忽必烈。

在这之后,忽必烈再一次派出使团,但是日本人依旧不为所动。面对日本的傲慢,忽必烈已经被搞得心烦意乱,他觉得自己无论是作为蒙古大汗还是作为中国皇帝,都不可能容忍被一个小国如此羞辱。

于是,忽必烈决定征伐日本。他派出了一支15000人的军队,外加大约8000名高丽士兵。这支军队分乘至少 400艘大小船只开往日本。这样的一支力量实际上不足以扫平日本列岛。忽必烈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关键的是,忽必烈还低估了海上的风浪,以至于第一次讨伐以失败告终。此时的忽必烈还在跟南宋政权缠斗,面对失败,他只能集中精力先解决国内的问题。等到伐灭南宋之后,忽必烈腾出手来,再次打算攻打日本。

但是第二次的情况和第一次一样,劳师远征不说,正好又赶上了夏天里的台风袭击,所以此次讨伐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既没有征服日本,也没有让日本重新回到纳贡称臣的体系里,所以在客观上就导致日本后来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渐行渐远。

从学习到对抗

日本学习中原王朝的时候,由于大海的阻隔,日本人都没有可能和中国深度交流。经过了忽必烈征伐日本这件事之后,日本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加冷淡。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之间几乎就没什么交流了。

到了明朝时期,日本非但不向中原王朝纳贡,日本国内的倭寇更是频频袭扰中国的沿海地带。换句话说,日本已经从原来的学习中原王朝逐渐变成了和中原王朝的对抗。在这种局面下,两国之间的民众更不可能进行任何交流。

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要么就是彼此之间挨着能够进行频繁的交流,渐渐的也就会杂居在一起,要么就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地区完成了彻底的征服,然后将这一地区的民族百姓纳入到统治之下。

只有通过这两种方式,民族与民族之间才能够进行合式发展。日本和我国之间在历史上都没有发展成这样的阶段。我国既没有彻底征服日本,再加上朝贡体系被破坏,还有就是大海的阻隔,实际上让两国的交流中断,民众之间更无来往。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近代社会,近代的日本可谓倒反天罡,经过向西方的学习,开始打算向曾经的老师挑战,甚至于还想反过来彻底征服中国。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通过征服这种模式,确实是促进两个民族频繁交流的最好机会。无奈日本的实力不行,征服中国的计划以破灭而告终。

从清末开始,日本就在觊觎中国的土地了,先是台湾岛,后来又是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北,日本更打算彻底占领,并且当地大规模移民。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彻底占领东北。在这期间,日本政府推出了一项庞大的移民方案,计划利用20年的时间,向我国的东北移民100万户,共计500万人。日本想利用这种方式改变东北的人口结构,以便彻底征服和统治东北。

如果日本的这项阴谋得逞了,从此之后,中国的土地上确实会出现日本族。但问题是日本失败了。日本虽然后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最终也是一败涂地。

根据战后的统计,在1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东北移民的规模不到100万人,实际的数量可能更少。最关键的是,抗战胜利之后,我国明确要求所有在国内的日本人必须被遣返。

这就是历史上的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被遣返的日本人一部分是在中国境内作战的日军战俘,另一部分就是在东北的移民。与此同时,占据台湾的日本人也被遣返。

从1946年春天到1948年底,光是从葫芦岛被遣返的日本人就有105万人。这也意味着日本当时向我国东北移民的规模确实不是太大,因为这100多万人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军队战俘。

经过大规模遣返,从近代开始以来,日本不断的侵占中国的图谋彻底失败,而且大量的日本人不得不返回本国,所以在客观上,日本这个民族也就不可能跟中华民族融合了。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来,我国之所以没有日本族,一方面是因为在历史上日本中断了和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从而导致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渐渐冷落。

另一方面,近代的日本虽然野心勃勃地侵略中国,而且还向中国不断移民,但是整个进程以失败告终,日本人也不可能留在中国的土地上,所以在当下中国的土地上更不可能有日本族。

因此,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没有征服日本,所以就没有民族融合。近代社会以来,日本企图侵占中国,同样因为失败,也不会带来民族融合的局面。

至于未来,如果日本列岛有一天能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那个时候,日本族也才会成为一部分。

参考资料:

《日本曾计划向中国东北移民500万人》 黑龙江日报 2014年5月15日

《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中国人民的伟大善举》 人民网 2015年8月30日

《忽必烈两次入侵日本内幕》 人民网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科普启示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