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摩羯纹最早源于印度神话,是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神秘水生动物。随着佛教东传,摩羯纹进入中国,并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被赋予新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杂谱系里,摩羯纹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存在,它融合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承载着丰富且独特的寓意。
摩羯纹最早源于印度神话,是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神秘水生动物。随着佛教东传,摩羯纹进入中国,并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被赋予新的意义。
在佛教文化中,摩羯以其强大的力量而闻名,它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纵横驰骋。传入中国后,摩羯纹便有了辟邪镇水的寓意。古代中国水患频繁,人们对水有着深深的敬畏。在与水相关的建筑,如桥梁、堤坝的装饰上,常常能看到摩羯纹。人们期望借助摩羯的神力,镇压水怪,平息水患,保佑江河安澜,让百姓免受洪水之灾。这一寓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借助超自然力量守护生活的渴望。
摩羯纹也象征着勇敢和进取。摩羯在传说中于浩瀚海洋中无畏前行,其勇猛的形象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古代,一些武将的盔甲、兵器上会装饰摩羯纹,表达他们像摩羯一样,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敢于冲锋陷阵,建功立业。对于文人学子而言,摩羯纹也寓意着在追求知识和仕途的道路上,要像摩羯般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此外,摩羯纹还带有吉祥富贵的寓意。随着时间推移,摩羯纹的造型越发精美华丽,逐渐成为一种高贵的装饰元素。在宫廷器物、贵族服饰上出现的摩羯纹,不仅展现了使用者的尊贵身份,还寓意着吉祥如意、富贵繁荣。它如同一种祥瑞的符号,为拥有者带来好运和福气,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传统摩羯纹纹样,从佛教文化的神秘元素,到融合本土文化后的多重寓意,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体现。
摩羯纹的历史发展如下:
传入中国
摩羯纹于公元4世纪末随佛教传入中国。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中最早出现较为明确的摩羯图像,但此时它是装饰性图样,未占据图像主体地位。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摩羯鱼造型是长有双翅的鲤鱼。北魏、北周时期,摩羯纹形象为巨口獠牙、长鼻上卷、鱼身鱼尾、身形巨大,在石窟、墓葬等艺术形式中有所体现。
隋唐时期
初盛唐时期,摩羯纹不断流行,成为器物内的主题纹样,出现双摩羯纹、摩羯戏珠等组合图像,还与卷草纹、宝相花等中国传统佛教纹样结合,应用载体扩大到银碗等金银器。中晚唐时期,摩羯纹受中国文化影响,鱼身变为鲤鱼形式,出现不明显的鬣状羽翼。唐末以后,在“鱼化龙”文化思想影响下,出现龙首鱼身造型,头上长角及强壮双翼,中国化的摩羯纹基本形成。
宋代
摩羯纹在瓷器上较为常见,有作主题纹饰,也有作辅助纹饰,常与水波、莲荷、荷叶等组成带状纹,衬托婴戏主题纹饰,多见于耀州窑瓷器。受科举文化影响,“摩羯纹”向“鱼化龙”纹转变。
辽金时期
摩羯纹运用较为流行,在陶瓷、玉器、金银等器物上均有表现,如辽三彩陶器中有摩羯形壶,辽金和田玉摩羯佩对佩。此时的摩羯纹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
摩羯纹不再流行,已很少见到。
来源:大雁看山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