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记者秦铭明你敢相信?在那黄沙漫卷、广袤无垠的内蒙古沙漠深处,竟奇迹般地存在着一片绿洲,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荒芜的沙海之中,散发着勃勃生机。而这一切,都与“田新明”这个名字紧密相连。这位仅有小学学历的山西农民,用30年的坚守与智慧,将“无水植树”的梦想
本报记者秦铭明 你敢相信?在那黄沙漫卷、广袤无垠的内蒙古沙漠深处,竟奇迹般地存在着一片绿洲,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荒芜的沙海之中,散发着勃勃生机。而这一切,都与“田新明”这个名字紧密相连。这位仅有小学学历的山西农民,用30年的坚守与智慧,将“无水植树”的梦想变为现实,更实现了“独木成林”,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和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更创造出了全球治沙史上的中国奇迹。
腾格里沙漠实验基地里开花的沙木蓼
萌发的绿色执念
“为了生活,17岁那年我便跟着造林队,一头扎进了内蒙古沙漠,并在此‘定居造林’。”田新明摩挲着龟裂的手背,回忆像沙粒般簌簌落下,“当我发现头年浇足水的树苗,第二年存活率不到一成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便萌发了‘要让这些树自己找水喝’的念头”田新明低头笑出声。
就这样,他白天在沙丘间种树打工,夜晚就蜷缩在沙窝里琢磨。一次偶然,他发现沙漠里夜间的塑料布上,常会凝结少量的水珠。而这也就给了他灵感——“为何不用塑料袋锁住空气中的水分?”
柴达木沙漠实验基地
腾格里沙漠实验基地里栽植成活的树种
田新明在沙特阿拉伯进行种植
此后,他便开始了长达 11 年的试验。从最初被狂风卷走的塑料布,到用石头压却被流沙掏空的沙袋,田新明像候鸟般往返于西北6省。跑坏了9辆车,花光了积蓄,终于在 2016 年拿到国家专利证书。这项特殊材质的“集水袋”,白天膨胀保水,夜晚收缩集雾,让沙漠中的水汽成为天然灌溉系统。
从质疑到全球认可
2019年,当田新明带着专利技术来到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时,便立即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的代表广泛关注,因为“在沙漠里不用浇水就能把树种活”,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在沙漠中生活的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同时,也是一种奢望。
腾格里沙漠实验基地的黑枸杞
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内蒙古36.47平方公里“蚂蚁森林”项目中,红柳成活率超85%,梭梭达95%,远超行业标准。在乌兰布和沙漠、额济纳旗戈壁滩等地,应用田新明的“无水植树”技术栽植的77000亩梭梭,全部达到验收标准。
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在内蒙古、在西北生根,而后更走出国门。2019 年卡塔尔沃克拉大区的 200 株树苗全部成活,2023年科威特盐碱沙漠中的试验苗破土而出,2024 年沙特布赖代的种子直接成林。田新明带着他的“塑料袋”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撒绿色希望。
生态的自我革命
2025年1月6日,田新明高兴地给记者打来电话说:“我‘独木成林’的实验终于成功啦。”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海南岛考察时,发现榕树独木成林,就想到了用自己“无水植树”技术,将榕树种在沙漠里,是不是也能独木成林呢?
阿拉善左旗“独木成林”实验成果
就这样,他一个人开车回到了阿拉善盟左旗的实验基地,开始“疯狂”实验。从最初从海南带回来的榕树、到十几个树种,他逐一研究、反复试种。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再来,终于,从这众多树种里,成功筛选出沙木蓼与杨树。田新明用执着与智慧,证明了独木成林可以在沙漠里实现。
当问及未来,这位皮肤黝黑的农民笑着指向远方:“我要让内蒙古及西北地区,乃至地球的沙漠都变成绿洲,让子孙后代记得,有个山西老汉在沙漠里种出了森林。”
责编:刘哲
来源:财会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