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房换楼房、村民变市民,近年来,随着旧村改造、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很多人实现了“安居梦”。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本紧密的邻里关系却变淡了。围绕乡村文化振兴这条主线,即墨区环秀街道持续厚植文化沃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着力构
即墨区建设文化书院品牌 各方联动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
平房换楼房、村民变市民,近年来,随着旧村改造、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很多人实现了“安居梦”。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本紧密的邻里关系却变淡了。围绕乡村文化振兴这条主线,即墨区环秀街道持续厚植文化沃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群众向往的精神家园,文艺社团“遍地开花”、文体活动有声有色、文明之风处处涌动。
环秀街道生态美景。
“以前看书都是在网上买书或者去图书馆,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书籍借阅了,社区书院不仅环境好,还能开阔眼界。”德馨珑湖小区居民罗先生说。连日来,他与同行的居民一起在书架前挑选心仪书籍,静享阅读时光,文化书院日渐成为他们心中的“文化灯塔”。
环秀街道按照“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就近就便”的原则建设社区文化书院,打造“书香环秀”阅读空间,书院内藏书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设置便民图书角和移动书架,居民可随时坐在长椅或沙发上阅读。书院内各类活动设施配套完善,理论宣讲室、图书室、书法室、棋牌室、健身房、舞蹈室等一应俱全,有力推动理论宣讲、科普教育、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的深度融合。另外,街道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长廊等楼宇阅读空间,实现阅读由室内向室外、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
“冬春更替养生需注重防寒保暖,调理脾胃,提倡早睡晚起,特别注意头部、颈部、腰腹部以及脚部的保暖,避免寒气入侵。”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出发,国家高级按摩师冯仁峰在景岱社区文化书院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堂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我们通过‘点单’‘问单’等方式,广泛收集社区居民意见,发现老年居民对健康养生需求高,年轻居民更倾向于非遗文化体验和创意手工课程。基于此,我们制定了健康讲座、葫芦烙画非遗体验、‘我为老人拍张照’等个性化活动,居民参与度非常高。”景岱社区党委书记杨燕妮说。
环秀街道精准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以文化书院为载体,定期开展文化讲座、读书会、演讲比赛、诗词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为社区文化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针对青少年群体,推出“书香少年”阅读计划,利用寒暑假开展阅读打卡、读书分享会、“亲子共读”打卡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整合戏曲、舞蹈、音乐等文化能人,组建墨香书韵读书会、青衿读书会、剪韵轩剪纸工作室等社区文化文艺队伍,通过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展示社区风采。成立工作室,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剪纸、泥塑、版画、葫芦雕刻等活动,实现了社区群众“点单”、文化书院“接单”、文化队伍“送单”的精准文化服务供给,使得社区文化服务的供给效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墨河社区开展的“技能进万家直播电商培训”现场,前来参加活动的宝妈王女士赞不绝口:“社区书院真是个好地方,不仅有安静学习空间,还有各种课程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成了我们交流互动的平台。”
环秀街道在文化书院建设中,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伙人”建设模式,主动联动工会、社会组织、社会培训机构共同为文化书院提供资源支持,联合多家职业培训学校,开办母婴护理、保健按摩、收纳保洁、养老护理、面点制作等培训课程,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推动文化书院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为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环秀街道鼓励居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办者,居民宋葵花热爱舞蹈,自发组织了一支社区舞蹈队,定期在文化书院开展舞蹈培训和表演,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通过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文化书院真正成为居民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书院衍生的“溢出效应”,在滨湖社区“书香议事厅”,每月举办社区治理恳谈会,居民针对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等议题提出建议,景岱居民自发成立“邻里帮帮团”,帮助居民解决家电维修、老人照护等问题……环秀街道社区文化书院正悄然转化为社区治理纽带,构建起“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家园共建”的社区共同体。
墨香悠悠,润物浸心,环秀街道社区文化书院正逐步成为群众喜爱、群众愿去的文化教育服务体,引领着城市文明新风尚。未来,街道将继续以文化书院为依托,深化文化建设,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谐共融的精神家园。
在即墨区环秀街道,阳光姐妹艺术团可谓“小有名气”。2006年,艺术团成立,起初只是合唱团,后来有了锣鼓队、舞蹈队、模特队。目前,团队成员已达100多人,有社区里的文艺达人,有文艺爱好者。大家为了排练走到一起,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加强了彼此交流。近年来,随着团队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艺术团不仅在村里演出,还走出去展示。在团长的带领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再唱洪湖水》《走进新时代》《山笑水笑人欢笑》等一系列合唱、舞蹈、走秀、锣鼓表演获得不少奖项。“我今年69岁了,加入合唱团两年多,和大家一起排练、演出很开心,孩子们也很支持。”艺术团成员吴玉梅说。
在环秀街道,像“阳光姐妹艺术团”这样活跃的文体团队还有很多。观澜社区挖掘社区能人,邀请专业老师成立曳步舞、扇子舞、锣鼓队、太极拳等多支社区兴趣社团;墨香郡爱艺阳光声乐社团邀请专业声乐老师,指导队员们演唱技巧和知识;景岱社区根据社区特色成立了剪纸社团,根据不同节日创作剪纸作品……为小区文艺能人搭建施展平台,为钟爱文体活动的居民找到“归属地”。目前,环秀街道各社区成立才艺社团100多个,包含声乐、舞蹈、书画、剪纸、太极拳、摄影、戏曲等多种类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群众凝聚在一起。
“按照‘五有’标准,街道不断优化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目前,10个城市社区、6个行政村均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环秀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王顺宇说,有了这些“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居民们参与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更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体建设既要重视硬件,更需重视软件。环秀街道致力打造“文化纵享爱尚环秀”文化品牌,依托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文化进万家”“黄河大集”“我们的节日”等主题,组织开展传统节日系列民俗活动、传统文化展演、非遗进社区、趣味运动会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与志愿服务,把群众的文体生活与文明实践相结合。营造出“天天有活动、村村全覆盖、人人都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打造群众文体活动品牌,零门槛为群众搭建起展示才华的平台,实现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让群众秀才艺成为文化惠民的主角。
有队伍、有场所、有活动。各种各样接地气的群众文体活动,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启迪了心智,让群众的精气神得到全面提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2023年以来,环秀街道8人获评即墨好人之星,3人获评青岛市文明市民,其中一人同时入选“山东好人”候选人。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