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由此,一位共产党员的名字如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在兰考工作的475个日夜,焦裕禄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最纯粹的精神品格,他的故事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鲜活如初,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永恒的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由此,一位共产党员的名字如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在兰考工作的475个日夜,焦裕禄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最纯粹的精神品格,他的故事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鲜活如初,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永恒的坐标。这个坐标不仅指向过去,更指引着未来。
1962年冬的兰考,全县粮食产量降至历史最低点,36万百姓中有19.3万人沦为灾民。当焦裕禄踏着积雪走进县委大院时,迎接他的是满目疮痍:全县9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占26万亩,沙荒地24万亩,低洼易涝地20万亩。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没有召开会议,而是带着干部们走进风雪中的车站,那里挤满了逃荒的饥民。这个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焦裕禄的办公桌抽屉里常年放着三样东西:手电筒、雨伞和草帽。他独创的"三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全县149个生产大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韩村调研时,他带领群众挖排水沟,双脚泡在冰冷的泥水里整整三天;在秦寨村,他和农民一起翻淤压沙,手掌磨出的血泡染红了锄头柄。医生在他肝部发现肿块要求立即住院时,他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
病魔的步步紧逼让焦裕禄的工作进入倒计时。他发明了独特的止痛法:用钢笔顶住肝部,时间久了藤椅被顶出个大窟窿;下乡时让司机把吉普车停在沙丘后,自己蹲在车后完成工作。临终前他最后的请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4年5月14日,42岁的焦裕禄在郑州病逝,枕边放着尚未完成的《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提纲。
焦裕禄的家始终保持着"三个不准":不准收任何礼物,不准搞特殊化,不准占公家便宜。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时,组织上准备安排到邮电局工作,焦裕禄坚决要求女儿去酱菜厂当临时工。儿子看戏没买票,他立即补票并在县委会议上作检讨。妻子徐俊雅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却把省下的布票送给更困难的群众。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焦家每月78元的收入要养活6个孩子和两位老人。徐俊雅曾向丈夫"抗议":"老焦,能不能给孩子留个完整的窝头?"原来焦裕禄每次回家,总要把自己的口粮分给更饥饿的群众。这个习惯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仍在坚持,护士发现他枕头下藏着半个没舍得吃的馒头。
焦裕禄的遗物清单令人心酸:补了42个补丁的被子,鞋底磨穿的布鞋,掉了漆的钢笔。最珍贵的遗产是亲手绘制的"兰考三害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120多个村庄的灾情数据。这些物件后来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教材",见证着共产党人最本真的精神底色。
焦裕禄离世时,兰考的泡桐树成活率不足30%。如今,全县泡桐种植面积达40万亩,木材蓄积量200万立方米,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乐器产业链。当年他带领群众治理的沙丘,已变成国家级生态公园。兰考2017年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县,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97元,是1962年的150倍。
"焦桐"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兰考,每年5月14日,百姓自发到焦裕禄墓前供奉新麦蒸的馒头;在全国,127个"焦裕禄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者超亿人次;在新时代,"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这位县委书记的生命年轮永远定格在42岁,但他的精神年轮仍在持续生长。从脱贫攻坚战场到抗疫一线,从乡村振兴前沿到科技创新高地,无数新时代"焦裕禄"正在续写着新的传奇。当95后村官用直播带货打开农产品销路,当援鄂医疗队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当航天工程师在发射塔架下彻夜攻关,焦裕禄精神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或许就是对"人民公仆"最好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让精神基因在时代土壤中开出新的花朵。
来源:邸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