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命值几文钱?从卖儿鬻女到税吏逼命,藏着最刺骨的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20:00 36

摘要:李老实指尖发僵,捡起铜板,把女儿往前一送——三升米够活五天,可女儿的命,就值这些。

前言

崇祯十四年,河南开封官道边,北风卷着黄沙。

李老实死死按住怀里的小女儿,孩子脸瘦得像纸,嘴唇裂着血口子。

骑驴的粮商扔出三枚铜板:“三升米,卖不卖?”

李老实指尖发僵,捡起铜板,把女儿往前一送——三升米够活五天,可女儿的命,就值这些。

他转身就跑,风声里似有女儿的“爹”,却不敢回头。

古代人命,真这么贱?

一、法律文书里的“价目表”:人分三六九等,命有高低贵贱

别被电视剧骗了!

古代杀人未必偿命。

打死个奴婢,赔20匹布就行,比打死一匹马还便宜。

很久很久以前,人命不仅能定价,还分得清清楚楚,就像集市上的鸡鸭,品种不同,价钱差着十万八千里。

1. 杀个人,赔几匹布就行?

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里,就明明白白写着“人命价目表”。

书里说,要是你打死了自家的奴婢,不用偿命,要么坐牢一年,要么交“二十匹绢”赎罪;

可要是奴婢敢动手打主人,哪怕没打伤,也得“绞刑”。

二十匹绢值多少钱?

当时一斗米五文钱,二十匹绢能换四十石米,够一个成年人吃十年。

听起来不少?

但同一本律书里还规定:要是你打死了官府的马,得赔“五十匹绢”。

也就是说,在唐朝法律眼里,一个奴婢的命,连一匹官马都比不上。

北宋更离谱。

宋真宗年间,有个叫赵世隆的地主,因为佃农没交够租子,让家仆把人活活打死了。

佃农的家人告到官府,赵世隆掏了“五贯钱”(五千文),这事就算了了。

五贯钱在当时能买两石米,够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一条人命,就值两个月的口粮。

最让人心里发堵的是元朝。

朝廷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打死汉人,赔“烧埋银”五十两就行;

汉人要是打死蒙古人,那得“凌迟处死”,全家还得被流放。

有本《元典章》里记着个真事:一个蒙古兵喝醉了,在街上砍死了个卖菜的汉人,最后只被打了五十鞭子,赔了三十两银子。

这笔钱,还不够当时中等人家办场像样的丧事。

2. 灾年的“人肉市场”:孩子不如半袋糠

法律上的定价已经够寒心了,可到了灾荒年月,人命的价钱能跌得比狗还贱。

汉武帝末年,关东大旱,《汉书》里写“人相食,卖子者得钱千文”。

一千文钱在当时能买两石米,够一家三口吃一个月。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命,只能换全家一个月的活路。

有个叫隽不疑的官员,在路边亲眼看见一个老汉卖女儿,女孩哭着拽他的衣角:“爹,我不饿,别卖我!”

老汉掰开女儿的手,接过钱转身就往粮铺跑。

他知道,不卖掉女儿,全家都得饿死。

明末的“市场价”更让人头皮发麻。

崇祯十四年,河南闹蝗灾,地里的庄稼被啃得精光,连树皮都被剥光了。

有本叫《豫变纪略》的书里记:“女子一二钱,少壮男子不过十余钱。”

一钱银子当时能买一升米,一个大姑娘的命,只能换一升米,还不够一个壮汉吃两顿。

有个叫李自振的秀才,在日记里写他路过一个“人市”:几个孩子被捆在木桩上,冻得瑟瑟发抖,买主捏捏这个的胳膊,拍拍那个的脸,跟挑牲口似的。

最后有个买主花五钱银子买了个十三岁的男孩,临走时跟同伴说:“这娃肉嫩,炖了能当三天粮。”

更狠的是“抵税”。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征收“辽饷”,江苏有个叫周阿大的农户,交不出税,税吏指着他七岁的儿子说:“把这娃给我,今年的税就免了。”

周阿大护着儿子哭:“他还是个娃啊!”

被税吏打得满地滚,最后还是把儿子推给了税吏。

那孩子后来被卖到矿山当童工,不到半年就累死了,矿主连口薄皮棺材都没给。

二、三把“屠刀”:苛政、阶级、灾荒,谁在贱卖人命?

古代的人命为什么这么贱?

不是因为人天生就卑贱,而是有三把刀,一刀刀把人命的价钱砍到了泥里。

1. 税吏的鞭子:交不上税,命就不是你的

古代的税吏,堪称“人命屠夫”。

他们手里的鞭子,抽的不是税,是百姓的命。

唐代宗年间,有个叫刘晏的大臣管盐铁,为了给朝廷筹军费,把盐价从十文钱一斗涨到三百七十文,翻了三十七倍!

老百姓吃不起官盐,只能偷偷买私盐。

有个沧州盐贩,因为卖私盐被抓,税吏把他吊在树上打,打晕了就泼冷水,醒了再打。

盐贩喘着气说:“我要是有本钱买官盐,谁愿意干这个?”

税吏冷笑一声,一鞭子抽在他脸上:“没钱?没钱就拿命抵!”

最后这盐贩被打死,尸体就扔在路边,路过的野狗啃了三天,都没人管。

明朝的税吏更阴。

万历年间征收“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税吏到了村里,先把百姓的锅碗瓢盆砸了,再把耕牛牵走,最后指着百姓的孩子说:“要么交钱,要么把娃带走抵税。”

有个叫马懋才的官员,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陕西的惨状:“税吏如狼似虎,百姓卖妻鬻子,妻离子散后,剩下的人只能坐在草棚里等死,尸体堆在路边,恶臭熏天,没人收殓。”

清朝的“摊丁入亩”看着公平,其实更狠。

有个叫张老五的农民,家里就三亩地,税吏硬说他有五亩,逼着多交税。

张老五拿不出钱,抱着柱子哭,税吏一脚把他踹倒:“你这破屋,拆了的木料够抵半成税,剩下的?拿你儿子抵!”

最后这老实人真的在拆塌的房子里上吊了,税吏还跟人说:“省了老子的事。”

这些税吏敢如此嚣张,不光是手里有鞭子,更因为朝廷给了他们“免罪符”。

催税致死,顶多罚点钱。

2. 阶级的天堑:奴婢不如牛马

古代的阶级鸿沟,比黄河还宽。

底层百姓在贵人眼里,连条狗都不如。

汉代的奴婢“与牛马同栏”,主人可以随意买卖、打骂,甚至用来“殉葬”。

考古专家在西汉贵族墓里发现,有的奴婢被活活埋在墓道里,尸骨旁边就是马骨。

他们生前跟牛马住一起,死后也跟牛马埋一起。

清朝的“包衣奴才”更惨。

包衣是满族贵族的家奴,主人打死奴才,最多“罚俸一年”;

可奴才要是敢“骂主人”,就得“绞刑”。

乾隆年间,有个包衣因为主人三天没给饭吃,说了句“再不给吃的,我就饿死了”,被主人活活打死。

官府查案时,只让主人“罚俸六个月”,还说“奴才无状,该打”。

3. 灾荒的吞噬:易子而食,人命不如草

苛政和阶级压迫已经够狠了,再加上灾荒,人命就真成了“草芥”。

西晋“永嘉之乱”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饥荒。

《晋书》里写“人相食,白骨盈野,生者卖妻子”,当时的人把人肉叫“两脚羊”,还分“瘦羊”(小孩)、“肥羊”(妇女)、“羝羊”(男人),价格比猪肉贱一半。

有个叫王衍的大臣,在路上看到有人卖“人肉干”,居然跟随从说“味道不如羊肉”。

在这些贵人眼里,灾民的命,还不如一块肉干。

明末李自成起义前,河南连续五年大旱,《明季北略》里记“父子相啖,母女相食”。

有个叫李存孝的农户,把自己的小儿子杀了,煮熟了给家人吃,他说“与其被税吏抓走打死,不如自己了断”。

可就算这样,税吏还在催税,说“饿死者,皆顽民抗税”,逼着灾民把最后一点口粮交出来。

清朝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饿死了上千万人。

山西有个叫冯家庄的村子,原本有一百多口人,灾荒过后只剩七口,其中三个是靠吃死人活下来的。

有个老秀才在日记里写:“路上的尸体没人埋,白天被野狗啃,晚上就有人偷偷割肉……有次我撞见个妇人,正用刀割死人的腿,看见我就哭,说‘我娃快饿死了,我也是没办法’。”

三、人命价里的“王朝密码”:命贱则国亡,命贵则国兴

如果你仔细翻史书,会发现一个规律:当人命的价钱跌到底谷时,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这不是巧合,是铁打的道理。

1. 命价跌到底,王朝就该换了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搞“收泰半之赋”(收三分之二的税),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那时候一个壮丁的命,只值十文钱,还不够买一把好锄头。

最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立马乱了。

当百姓觉得“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时,谁还会在乎命价?

隋朝更离谱。

隋炀帝征高句丽,“丁男不足,征妇人”,士兵死亡率高达八成。

民间“卖儿鬻女换路费”,一个孩子只能换一束草(当路费)。

有个叫王薄的人,在长白山唱了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意思是“别去辽东白白送死”,一下子就聚集了几万人。

最后李渊父子起兵,隋朝二世而亡,连杨广自己都被部下勒死了。

当人命连一束草都不如时,谁还会给你卖命?

明朝末年,“三饷加派”把百姓逼到了绝路。

当时一个壮年男子的命,只能换半斗米,还不够交一个月的税。

李自成起义时喊“均田免赋”,百姓纷纷响应,说“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

不是百姓爱造反,是朝廷把他们的命价压得太低了,低到造反成了唯一的活路。

2. 什么时候人命“涨价”?

当然,历史上也有“人命涨价”的好时候。

汉初“文景之治”,皇帝实行“十五税一”(只收十五分之一的税),灾年还“免租”。

那时候一个壮丁的命,能值“五千文”,够买十石米。

百姓“卖子者少”,街头巷尾都是“含哺而熙”的景象。

当朝廷不把百姓当草芥,百姓才会把朝廷当靠山。

唐太宗李世民也懂这个理。

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规定“税吏催税致死,斩立决”,还经常派官员下去查“人命价”。

有次发现某地“卖儿者多”,立马免了当地三年赋税,把县令贬为庶民。

贞观年间,一个普通百姓的命,能值“二十匹绢”,比唐朝法律里的“奴婢命价”高十倍。

这就是“贞观之治”的秘密:懂得给人命涨价。

结尾

古代的“人命价”,从来都不只是“钱”的事,而是一把尺子,量着一个王朝的良心。

当法律把人命分成三六九等,当税吏的鞭子能随意夺走一条命,当灾荒年里人不如狗。

这样的王朝,就算暂时强大,也迟早会崩塌。

因为它忘了:百姓的命,才是王朝的根。

有个历史学家说过:“看一个时代好不好,不用看别的,就看最底层百姓的命值多少钱。”

深以为然。

金句

看看秦朝的十文钱命价、隋朝的“一束草换娃”,就懂了。

古代的命有多贱,王朝就有多短。​​​​​

参考文献

1. 《唐律疏议·斗讼律》

2. 《汉书·食货志》

3. 《宋史·刑法志》

4. 《元典章·刑部》

5. 《明季北略》(计六奇)

6. 《晋书·王衍传》

7. 《贞观政要·君道》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