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伤害会遗传?专家警告:别让孩子重蹈覆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1:27 1

摘要:你是否在深夜反复回想,白天与人交流时是不是说错了话?又是否因和家人的矛盾,一个人默默流泪?其实,很多人都被人际关系和家庭问题裹挟。接下来,剖析两封来信,让我们撕开生活难题的伪装,寻找突围的方法。

你是否在深夜反复回想,白天与人交流时是不是说错了话?又是否因和家人的矛盾,一个人默默流泪?其实,很多人都被人际关系和家庭问题裹挟。接下来,剖析两封来信,让我们撕开生活难题的伪装,寻找突围的方法。

有一位朋友陷入了自我认知的困境,觉得自己冷漠自私。当同学在朋友圈、寝室群里倾诉烦恼时,按常规他应当送上几句安慰,可他却觉得安慰别人是一种极大的消耗,让自己疲惫不堪。

在他心中,安慰不过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手段,并非发自内心。甚至面对妈妈的诉苦,他也时常难以共情。然而,他又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和支持,这种矛盾的心态使他不断自我否定,陷入恶性循环。

这位朋友反思,或许是小时候家人过度宠溺,导致自己只关注自身的舒适与快乐,忽视了他人的需求。事实上,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主要依靠父母和身边的成年人来认识世界。若家人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幸福到极致的环境,我们就很难察觉到成年人的生活其实充满了挫折、挑战与矛盾。

这样一来,我们便难以体会到关怀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来说有多珍贵。相反,如果从小生活艰难,在关键时刻得到过他人的帮助,当看到别人也有类似需求时,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关怀他人,因为我们深知关怀的力量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中国,许多家庭都存在过度宠溺孩子的现象。虽然家长在物质和生活方面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情感层面可能有所忽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快乐与安全感,也需要体验挫折、孤独等负面情绪,以此来培养情绪韧性。长期生活在“无菌舱”般的环境中,孩子在情绪调节和关怀他人方面的能力可能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此外,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倾向于为孩子规划安稳的人生道路,比如鼓励孩子考公务员、进国企。这种观念本身并无绝对对错,但对一部分人而言,成长需要更具挑战性的环境来激发潜能,拓展能力边界。

长期处于过度保护的环境中,孩子在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导致长大后缺乏关怀他人的内在动力。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因此,适应困难、战胜挑战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

适当的困难和挑战,就像成长的催化剂,能够刺激心理的发展。但如果刺激过度,也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对于这位朋友而言,觉得无法关怀他人,很可能是心智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刺激,内心的能量储备不足,导致在面对他人需求时力不从心。

究竟该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实现自我突破呢?首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主动出击,寻找更具挑战性的事情,适度冒险。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契机,能激发我们潜藏的能力,重塑对生活的掌控感。

同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多聆听他人的故事,深入感受他们的生活经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会被唤醒,源源不断激发心理能量,自然而然成为更有爱心、更温暖的人。

另一位匿名朋友同样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5岁时,父母离婚,他跟随爸爸生活。爸爸因自卑而变得强势、顽固,妈妈的原生家庭也充满不幸,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这位朋友虽然善解人意,富有同理心,但自己的情绪却无人关心。

工作后,他一直试图与原生家庭和解,然而诸多努力换来的却是更多的摩擦与伤害。他逐渐意识到,父母不太可能改变,他们只在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却不在意孩子是否快乐。尽管他理解父母童年的不幸导致他们缺乏给予高质量陪伴的能力,但内心仍不甘独自承受这份伤害。

目前,这位朋友一边努力读研,工作也进展得不错,一边考虑出国,试图以此逃避原生家庭的困扰。他担心自己的经历会影响未来的家庭和孩子,同时对抑郁症能否彻底治愈感到迷茫,怀疑仅靠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在外部环境未改变的情况下,能否真正解决问题。

童年时遭遇的创伤,会让我们本能地借助幻想来抚平内心的痛苦。比如,在缺爱的环境里,我们总会幻想有一天父母会变得温柔体贴,给予自己渴望已久的关爱。成年之后,这种幻想往往不会轻易消失,而是转化为试图改变父母的执念,期待从他们那里得到理想中的回应。

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视角来看,这种执念其实是内心创伤尚未愈合的信号,意味着防御机制仍在起作用。而真正从原生家庭创伤中走出来的人,早已对过去释怀,不会过分在意父母是否改变。

想要察觉内心深处的创伤,我们可以借助想象练习,尝试触碰小时候受伤的自己。比如,想象一个因家庭变故,正处在痛苦无助中的小孩,缓缓走近他,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动作,设身处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清晰地判断内心深处的痛苦是否依然存在。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还未完全治愈时,不应再一味执着于改变父母,而是要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自身内心的修复上。

这是因为,如果内心创伤未得到治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期望强加给孩子,试图让孩子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本质上这还是通过幻想压抑内心的痛苦。只有真正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才能避免将原生家庭的伤害传递给下一代。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家庭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这两位朋友的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认识自我、治愈内心创伤的重要性。

不管是难以共情他人,还是饱受原生家庭的折磨,我们都要勇敢正视自己的内心,通过积极的行动实现自我成长与改变。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些案例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文本来源 @史蒂夫说 的播客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