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的新疆,骄阳似火,大地被炙烤得滚烫。在这片广袤而炽热的土地上,有一个人一大清早便踏上了征程,他就是第三届“金草帽”农技专家刘春记。此次,他要驱车120公里前往阿拉尔市,为第一师13团种植户韩菲的棉花地“问诊把脉”。
7月的新疆,骄阳似火,大地被炙烤得滚烫。在这片广袤而炽热的土地上,有一个人一大清早便踏上了征程,他就是第三届“金草帽”农技专家刘春记。此次,他要驱车120公里前往阿拉尔市,为第一师13团种植户韩菲的棉花地“问诊把脉”。
十年相伴,“防大于治”理念深入人心
几个小时后,刘春记抵达韩菲的棉花地,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水,径直走向田间。他微微弯腰,目光专注地扫视着每一株棉花,时而轻轻拨开叶片,查看棉花的生长情况;时而蹲下身,双手缓缓抚摸着土地,感受着土壤的湿度与质地。接着,他捏起一点小土块,将其凑到嘴边,谨慎地尝了尝,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神情:“这盐碱地改良得很好了。”
刘春记与当地种植户的缘分始于十年前。自相识以来,他便不遗余力地向种植户们讲解“防大于治”的先进种植观念。在他的影响下,很多人的种植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种植户韩菲感慨地说:“我们和刘老师认识也有十年了,他是一个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专家。”曾经,韩菲种植棉花,亩产400公斤便觉得十分满意。而在刘春记的悉心指导下,这几年棉花产量大幅提升,去年更是达到了560多公斤。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农民们辛勤劳作与科学种植相结合的丰硕成果。
高产纪录,彰显卓越农技实力
刘春记在棉花种植技术推广方面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就在去年,他帮助农一师二团二十一连农户刘澄清创下了亩产712公斤的惊人纪录。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刘春记多年来的深入研究与不懈探索。
自1986年毕业以来,刘春记便投身于棉花种植行业,致力于多层面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他推广了“多头棉”种植技术,在民间举办了多次“棉花擂台赛”,通过不断实践,曹县棉花产量达到450多公斤。从内地来到新疆后,面对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种植环境,他并没有退缩。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虚心向老棉农请教,以及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他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新疆地区的棉花高产技术。这套技术犹如一把金钥匙,为新疆棉花种植打开了高产之门。
千里奔波,只为农民丰收笑颜
“在内地,‘马上就到’的意思是指30分钟左右,在新疆是指3个小时以后!”刘春记笑着说。
新疆地域辽阔,农户居住分散。对于刘春记来说,起早贪黑是常态。“去农户家服务,100公里是近的;200公里、300公里很正常;500公里也不是偶然的,只要有客户打电话,咱就要立刻去搞服务。”刘春记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农民的责任感和对农业事业的执着。
他深知,农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就盼着有个好收成。因此,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条件多么艰苦,他都毫无怨言。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新疆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民们排忧解难,带来丰收的希望。
“金草帽”农技专家作为最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农资导报》的引导和支持下,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刘春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胡杨精神扎根心田
扎根新疆棉田多年,刘春记每年只有在节假日才能返乡探亲。看着手机上孙子的照片,刘春记眼中满是思念。“说句实话,是真想家。”但他更清楚,新疆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去建设。“学习胡杨精神,为了新疆农业,能够把我的一技之长发挥出来,能够帮助农民致富,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刘春记坚定地说。
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是新疆的“沙漠英雄树”。刘春记就像一棵胡杨,深深扎根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撑起一片绿荫,为农民们的幸福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诚挚邀请广大基层农技工作者,参加“澳佳杯”第十二届寻找“金草帽”基层农技专家公益活动,展示实力、秀出绝活,赢得全行业关注和认可,跻身乡村振兴的农业科技队伍。
集结“金草帽”,助力大丰收!
转载请 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刘纪阳
编辑:陈馨蕊
审核:翟怡婷
监制:蒋善军
来源: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