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广告惹争议,连夜致歉: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6 18:45 1

摘要:9月5日,“桃李面包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广告事件迅速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原本是为中秋节宣传月饼,却因为文案用词过于“阴阳怪气”,让人感到不适,瞬间从“温情营销”变成了“负能量传播”,被网友吐槽“看完就没了买月饼的欲望”。

桃李面包广告惹争议,连夜致歉: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

9月5日,“桃李面包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广告事件迅速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原本是为中秋节宣传月饼,却因为文案用词过于“阴阳怪气”,让人感到不适,瞬间从“温情营销”变成了“负能量传播”,被网友吐槽“看完就没了买月饼的欲望”。

面对汹汹舆论压力,桃李面包官方迅速作出回应。其反应之快,展现出应对舆情时的高效姿态,也体现出对公众关切的重视。据媒体披露,此广告上线不过一日便被紧急下架。随后,相关负责人亦公开发表致歉声明,就此事向公众表达了歉意。桃李面包官方账号言辞恳切:“此事确系领导决策,这责任自当由其承担。在此鞠躬致歉,此刻他正直面现实的磨砺。”自今日始,后续的宣传发行工作将正式交由年轻群体接管。他们将以青春活力与创新思维,为宣发注入全新活力,开启崭新篇章。”

这番“自曝家丑”的回应,带着一点自嘲意味,却也透露出企业面对危机的态度:敢于认错,敢于调整。但网友们依旧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样的道歉够真诚,也算是一种“年轻化”的表达;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公关操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实际上,桃李面包并非首次因营销“翻车”事件而登上热搜。此前或许已有类似状况,此次再度引发广泛关注,其营销策略的合理性值得深入审视。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越来越多品牌试图通过“出格”的文案来吸引注意,但风险就在于,一旦用词不当,就会让消费者产生反感甚至抵触。尤其是中秋这样强调团圆、温情的节日氛围,消费者期待的是“温暖共鸣”,而不是“负能量调侃”。

这也折射出一个老问题:企业的宣传,到底该由谁来拍板?从桃李面包的回应来看,此前是领导层主导,结果与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出现了脱节,最终导致广告翻车。而今交由年轻团队接管,或许能更贴近市场情绪,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失误。

不过话说回来,广告只是一个表象,真正决定品牌口碑的,还是产品与服务。桃李面包本身在烘焙行业中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月饼、面包等产品也在全国铺开,品质一直算是稳定。但在“新消费”语境下,仅靠产品是不够的,品牌调性与传播方式同样重要。

这次“广告乌龙”虽然让桃李面包陷入风口浪尖,却也未必全是坏事。一方面,事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度,反倒让更多人知道了桃李的中秋月饼;另一方面,这也提醒企业,年轻人的情绪与价值观正在主导消费市场,品牌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学会与年轻人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拍板。

至于网友的评价,则显得五味杂陈。有调侃的:“桃李面包终于也尝到生活的毒打了。”也有支持的:“认错态度还算真诚,希望以后别再翻车。”更有人直言:“好好做产品,比啥都强。”

一句话总结,桃李面包月饼广告翻车,不只是一次公关危机,更是一堂品牌营销的“反面教材”。于流量与口碑的天平之上,企业始终面临着一场对人心把握能力的严峻考验。能否精准拿捏人心,成为企业在这微妙平衡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来源:宝北成长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