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代的韩国,还是“亚洲十大穷国”之一,国土面积也只有辽宁的70%,到处是山、没啥矿产,在东北亚角落,也没啥地缘优势。
1960年代的韩国,还是“亚洲十大穷国”之一,国土面积也只有辽宁的70%,到处是山、没啥矿产,在东北亚角落,也没啥地缘优势。
但短短几十年,它就靠制造业干出了“汉江奇迹”——1997年成了世界银行认证的发达经济体,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021年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均GDP超3万美元,成了能在全球叫得上号的工业强国。
韩国制造业能在全球站稳脚,靠的不是单个企业厉害,而是八大龙头在钢铁、汽车、芯片、重工等领域组团发力,每个都在全球有话语权,成了“韩国制造”的硬名片。
现代汽车是韩国最大的制造业集团,旗下有现代、起亚、摩比斯三个品牌。
2024年,现代和起亚加起来卖了723万辆车,差不多是比亚迪+吉利的销量总和,稳稳坐在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的位置上。
而且上游的摩比斯,不光能自己研发生产汽车变速箱,还成了全球第六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帮现代集团把产业链攥在自己手里,不怕供应链出问题。
1969年,韩国从日本引进先进制钢技术,搞出了浦项制铁。
这么多年下来,它成了全球第六大钢铁巨头,拥有全球最大的高炉之一,光阳1号高炉,可年产量565万吨铁水。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浦项制铁营收高达538.7亿美元,主要为韩国的汽车和造船业提供优质原材料。
2001年,SK海力士从现代集团分出来,被SK集团收购改名。2024年二季度,它居然超过了三星,成了全球存储芯片卖得最好的企业,打破了三星长期垄断的局面。
别以为它只做电脑内存条,其实技术超厉害——在高带宽内存(HBM)领域,能把12层DRAM芯片叠在一起,做出每秒能传1.2GB数据、带宽9.6Gbps的高性能芯片。
英伟达、苹果这些科技巨头都靠它供货,2023年营收就有460亿美元。
2024年它全球卖了5650万台手机,稳居全球第一。
不过手机,只是它最基础的业务,真正厉害的是高附加值领域:做芯片能搞出3纳米制,占全球20%的图像传感器市场和36%的NAND闪存市场;
做屏幕是苹果的核心供应商,全球近一半(43.2%)的AMOLED手机屏幕都是它造的。
这么多业务一起发力,2024年三星电子营收高达1982亿美元。
斗山重工有120多年历史,是韩国重工界的“老大哥”。它靠技术突破,让韩国成了,全球第五个能自己造大型燃气轮机的国家。打破了欧美在这个领域的垄断。
另外,它的工程机械也很牛,生产的叉车在全球有名,在小型工程机械市场占了不少份额,现在正学着日本三菱重工的路子,往多元化重工企业转型。
现代重工,是全球第二大造船企业,既能造大型海运船,又能造各种军用舰船。包括“正祖大王”级宙斯盾驱逐舰,蔚山级护卫舰、214型柴电潜艇等。
同时,它还深度参与了K2主战坦克的研制。这款坦克,被波兰一口气采购了360辆,是亚洲第一款远销欧洲的主战坦克。
韩泰轮胎1941年成立时,只是韩国一个小轮胎作坊。
靠着不断升级技术、拓展市场,现在成了全球第七大轮胎制造商,一年能产1亿多条轮胎,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用的轮胎。
LG集团有五大业务:LG电子、LG化学、LG显示、LG生活健康、LG新能源,旗下每个企业都能进韩国制造业前十。
虽然它的手机、笔记本这些终端产品不怎么显眼,但在产业链上游到处都是它的身影:苹果摄像头的核心部件是LG电子做的,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车载屏幕出自LG显示,特斯拉部分车型的电池也是LG新能源供的。
另外,LG生活健康的家电,在全球也卖得很火。
韩国制造业能一直强,还靠“全球化战略”和“人才国际化”两头抓。
一方面,企业知道“国内市场小,必须冲出去”,三星在墨西哥城机场到处是标识,韩国街头跑的大多是现代、起亚车,韩泰轮胎在全球都有市场,都是它们全球化的体现。
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国际人才,所以很多韩国人去美国、欧洲留学、工作,光洛杉矶就有差不多50万韩国人聚居。
这些人才不仅给企业带来国际视野,还推动了文化输出——比如《江南 Style》的鸟叔,就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
韩国娱乐行业的人大多能说流利英语,能精准抓住全球潮流。
从穷国到工业强国,韩国只用了30多年,就完成了逆袭,这背后正是“地缘条件差,逼得必须全球化,全球化需要更多人才,人才又反过来帮制造业更强”的良性循环。
来源:意想不到的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