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求知要进一步想,处事要退一步想。”前半句很好理解,意思是在追求知识得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得了解和掌握,还要深入思考、探究知识背后得本质、原理、关联以及可能的应用拓展。
有人说:“求知要进一步想,处事要退一步想。”前半句很好理解,意思是在追求知识得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得了解和掌握,还要深入思考、探究知识背后得本质、原理、关联以及可能的应用拓展。
可是后半句,却没那么简单。毕竟在处事这个事情上,它的学问有点深,可不是一件事两件事的经历就能明白的,那需要长时间的修炼,甚至是几十年的沉淀才能透彻的,毕竟人一生都在处理着各种事情。
什么是“退一步想”?是忍让吗?可现实中有句话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越想越气”,这显然不是良策;是逃避吗?那不过只是权宜之计;是换位思考吗?可立场不同的人即便理解彼此,也难以放下自身利益。
退一步想,是大脑的一种处理方式,当你遇到某个问题,并考虑如何解决时,意识层面的思考按下暂停键,把问题放下,但是大脑的默认模式会持续后台处理,此时你可以通过脱离问题而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有时候,遇到难题时,不要一味凶猛得往前冲,不妨主动远离,切换状态,让大脑后台发挥作用,问题很可能迎刃而解。陷入问题之中,很可能让你失去对问题的全面认识,进而做出不合事实甚至错误的判断。
这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只顿足一处,摸索一个地方,那么对大象的认识就只会是片面的。如果能上下左右进行摸索,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也更接近于真实。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时候,你站在问题里面,看到的只有问题的表象,发现不了它的本质。问题之所以显得很大,是因为你离问题太近,近到你看不到问题的全貌。离远一些,退后一些,你就可以发现:答案在问题之外。
远离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因为答案往往藏在问题之外。然而很多人却是纠结于问题本身,所以找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发生的本质是什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民众朝不保夕,表面看起来是社会矛盾,跳出那段历史可以发现。混乱的根由并不是社会矛盾,而是那些篡位谋逆的人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一旦握有兵权,就按捺不住造反。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条心,所以他们就要除掉异己,因此战火连天,庄家轮流做。很多时候,只要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社会矛盾都能得到解决。奈何对权力的追逐和痴迷,才导致你方唱罢我登场。
有一个关于如何解决焦虑的访谈节目,嘉宾说,其实人的焦虑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问题,它很难清除,它总会在那里,所以唯一解决焦虑的问题是你扩大,你把你的实力扩大,焦虑自然也就变小了,不是问题了。
最终的结果不是问题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你的心胸开阔了,你“大”了,那些问题对你来说微不足道了,不再焦虑了。问题不是在问题中解决,答案在问题外。所以有时候不必纠结于问题本身,远离就是解决办法。
如果你的心胸只有一杯水那么大,那么一滴墨就会把你搞得天翻地覆;如果你的心胸有大海那么宽广,那么一滴墨进入你的生活不会起任何涟漪。导致你生活问题的,其实不是那一滴墨,而是墨之外你的心胸。
也就是说,在问题内,难以解决问题,在问题外,会比较轻松解决。当然,有的问题可能没有答案,选择不去解决,其实也是一种智慧。真正的强大并不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能够清晰判断那些值得去做。
对于能够改变的,努力去改变;对于无法改变的,停止内耗,及时抽身,远离也是明智的选择。问题总是存在,而且还会有更多问题涌现,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更不必把自己陷入问题当中,跳出问题,才能看得更清楚。
来源:苍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