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押注的诊所要上市?看完财报我笑出了鹅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0:44 1

摘要:当你在深圳湾的网红咖啡馆听到邻桌讨论"家庭医生会员续费"时,卓正医疗的IPO故事已经悄然铺开。这家号称"只服务年入20万家庭"的私立诊所,用10年时间把看病做成了奢侈品生意——2024年营收9.59亿、净利润8022万的数据看似光鲜,但撕开招股书的精致包装,你

三年亏8亿到年赚8000万:深圳诊所IPO背后的"财务魔术"能骗过港交所吗?

三年亏8亿到年赚8000万:卓正医疗的财务魔术够格上市吗?

79元问诊一句话!深扒"医疗爱马仕"年入10亿的财富密码。

中产医疗梦碎?起底卓正医疗IPO背后的"剥洋葱式盈利"。

当你在深圳湾的网红咖啡馆听到邻桌讨论"家庭医生会员续费"时,卓正医疗的IPO故事已经悄然铺开。这家号称"只服务年入20万家庭"的私立诊所,用10年时间把看病做成了奢侈品生意——2024年营收9.59亿、净利润8022万的数据看似光鲜,但撕开招股书的精致包装,你会发现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正在上演。

1. 盈利魔术:裁员裁出来的"扭亏为盈"
卓正医疗的财务曲线堪称魔幻:2022年还亏2.22亿,2024年突然盈利8022万。这背后是场教科书级的"成本瘦身"——销售团队薪酬从占总开支88%砍到41%,相当于把三成员工送进"毕业典礼"。更绝的是,实体医疗毛利率从2.1%暴增到21.9%的秘诀,竟是给深圳某诊所换上共享会议室、把候诊区咖啡机换成速溶包。

郑州某牙科连锁老板对此嗤之以鼻:"去年我们被迫关闭两家分店,就是因为学他们搞高端装修。结果客户根本不买单,洗牙团购价从598砍到198还得送电动牙刷。"这印证了招股书里隐藏的危机:客单价三年仅涨38元,线上问诊却敢收79元/次,被网友戏称"一字千金"。在深圳卫健委的投诉平台上,一位宝妈晒出账单:孩子发烧问诊5分钟收费680元,评论区瞬间炸出200+条"同款遭遇"。

2. 腾讯的赌局:36亿估值背后的资本焦虑
作为最大机构股东,腾讯19.39%的持股既是光环也是枷锁。2021年E轮融资后5.1亿美元估值,相当于每个就诊人次标价500元,比和睦家的客单价还高42%。但现实很骨感:卓正20家诊所年收9.59亿,不及和睦家7城营收的三成。这种"烧钱换规模"的互联网打法,在需要慢养的医疗行业显得格格不入。

更危险的是对赌条款:2026年前不上市就要按12%年息赎回优先股。按当前22.21亿流动负债计算,每天睁眼就得准备73万利息。医疗投资人李峰直言:"这就是医疗版ofo,资本催熟的畸形儿。"去年某PE机构内部测算显示,卓正单店回本周期已从5年拉长到8年,而他们计划用IPO募资的60%继续收购"现金奶牛"——但业内人士都知道,真有这样的优质资产,早被莆田系抢光了。

3. 中产幻觉:20万年收入撑不起的医疗梦
招股书里反复强调的"10.8万会员",揭开盖子却是尴尬现实:64%续费率全靠促销活动,年均消费不足9000元。在深圳某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张先生算过账:"全家买卓正会员要交5000,但孩子看牙去公立医院走医保更划算。"这种精打细算正在瓦解"高端医疗"的人设。

行业报告显示更残酷的真相:中国家庭医疗支出占比仅2.4%,远低于发达国家7%-9%。卓正押注的"大众富裕人群"正在降级——上海某私募高管透露,他们客户去年私立医疗支出平均下降18%,"连体检都改去三甲医院国际部"。

4. 扩张困局:10万家机构抢食的死亡游戏
私立医疗的修罗场上,卓正面对的不仅是老牌劲敌。全国52.6万家私立医疗机构中,10万+自称"中高端",深圳CBD三公里内就有8家儿科诊所。价格战已白热化:杭州某妇儿医院推出"产检+月子套餐砍价群",北京某齿科连锁的种植牙直播价跌破3999元。

即便如此,卓正仍在赌命扩张:计划新增20%机构、收购"年入过亿的盈利诊所"。但医药并购专家王涛泼冷水:"真正赚钱的诊所都在闷声发财,谁会卖给背负22亿负债的上市公司?"

更讽刺的是,他们引以为傲的379名三甲背景医生,正被新开的公立医院国际部高价挖角——广州某三甲医院副院长透露:"我们给副主任医师开80万年薪,是卓正的1.5倍。"

5. AI童话:给资本讲的新故事?
当招股书出现"与港科大合作AI诊疗"时,明眼人都笑了。379名资深医生+80%回头率,却要AI来提升效率?

业内流传的段子一针见血:"他们的AI系统最智能的功能,是自动生成'尊贵会员专属折扣'短信。"

医疗AI的真实生存现状是:影像诊断准确率不到85%,线上问诊误诊率超30%。某AI公司CEO私下吐槽:"卓正采购我们的系统只为应付港交所,上线三个月就闲置了。"这种"科技贴金"的把戏,在2024年微创医疗AI子公司破产清算后,早已骗不过专业投资人。

站在港交所门口的卓正医疗,像极了带着破洞爱马仕的拼单名媛——表面光鲜,内里千疮百孔。当资本市场开始用放大镜审视"高端医疗"的真实成色,这场IPO或许会撕下整个行业的遮羞布:在中国,所谓中产医疗升级,不过是场资本催熟的集体幻觉。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