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监测分析显示,2023年度,全国共有2168家三级公立医院(不含中医)参加绩效监测。通过连续6年的引导,三级公立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功能定位进一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监测分析显示,2023年度,全国共有2168家三级公立医院(不含中医)参加绩效监测。通过连续6年的引导,三级公立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功能定位进一步落实,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更加规范,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通报》指出,各部门、各有关医院要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工作,做好本辖区监测指标数据的对比分析,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公益性运行机制不断健全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为29.59%,较2022年提升0.94个百分点
■人员经费占比为39.18%,较2022年提升0.13个百分点
■下转患者3137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31.40%
《通报》指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为29.59%,较2022年提升0.94个百分点;辅助用药收入占比(0.62%)和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24.86%)分别下降0.03和3.22个百分点,收支结构持续优化。同时,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员经费占比为39.18%,较2022年提升0.13个百分点;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59.48%)、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96.30%)分别较2022年提升1.40个百分点和0.13个百分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完成比例分别为89.71%和96.11%,较2022年分别增加4.06个百分点和1.95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医院人员经费占比逐步提高,药物配备更加合理,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集采药品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方面有积极进展。数据显示,2023年三级医院向医联体内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患者3137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31.40%。2023年三级公立医院接受对口支援医院和医联体内医院进修并返回原医院独立工作人数占比分别为11.51%和31.77%,较2022年分别提高0.48个百分点和1.71个百分点。
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稳步增长,达到314.05万人。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感染性疾病科医师总数分别为5.34万人、6.50万人、2.32万人、1.78万人、6.86万人、1.82万人,较2022年均有增长,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此外,三级公立医院注册护士为170.82万人,较2022年增加5.94万人,医护比保持稳定,护士队伍持续壮大。
人才培养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学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总额较2022年增长11.32%;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占比为45.06%,较2022年提升1.73个百分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完成率达93.33%,较2022年提升9.63个百分点;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通过率为91.44%,较2022年提升0.55个百分点。
患者与医务人员满意度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3.95分和95.42分,较2022年分别提升5.16分和2.58分。门诊患者满意度在挂号体验、医生沟通、护士沟通、环境与标识、隐私、医务人员回应等6个维度全面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在饭菜质量、出入院手续及信息等维度提升幅度较大。医务人员满意度为86.23分,较2022年提高2.56分,其中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四川省、山东省位居前5位。
核心能力和质量全面提升
■微创手术占比较2022年提升0.14个百分点
■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为67.72%,病床使用率为88.49%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为303.42万元
临床诊疗能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保持稳定,微创手术占比较2022年提升0.14个百分点。病例组合指数(CMI值)中位数为0.88。其中,省级及以上医院CMI平均水平为1.14,较2022年的1.10略有增加;北京、上海等省份CMI值增长相对较快。与此同时,全国83.27%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为16.40%,医院开展日间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73%,较2022年变化不大,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达99.31%。98.24%的三级公立医院参加了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与管理愈加规范,检查阳性率稳定在89%左右。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4.02,86.65%的三级公立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符合国家要求。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点评出院患者医嘱比例分别为19.30%和23.42%,较2022年分别提升0.97个和1.34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合理用药水平提升。
医院运营管理更加规范,体系逐步健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为67.72%,平均预约等待时间保持在20分钟以内,病床使用率为88.49%,医疗服务效率稳步提高。三级公立医院通过流程再造,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理念,以多学科协作(MDT)为基础,探索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效率。2023年,全国78.42%的三级公立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较2022年提高0.84个百分点。三级公立医院持续加强以业财融合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全面预算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以全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为工具、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内部流程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以高水平经济管理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支撑水平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4级及以上的医院占比为87.99%,其中,实现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高级医疗决策支持(6级)的医院有51家。三级公立医院大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省级及以上三级公立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为303.42万元,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的省级及以上三级公立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保持明显优势,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在超过全国均值水平上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全国有19个省份的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较2022年有所增加,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云南省、湖北省、江苏省的科研成果转化金额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天津市、贵州省、吉林省、湖北省等省份的科研成果转化金额增长较快。
进一步强化监测针对性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持续开展绩效监测工作
■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落实分级分类监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除了关注积极变化,《通报》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华北、华东地区三级公立医院的四级手术占比较西北、西南地区高出约5个百分点;西北地区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57.2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84%);青海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收治的患者疑难复杂程度相对较低(CMI值分别为0.84、0.86)。这提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协调与连续协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上,监测发现一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近5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护比维持在1:1.5左右,其中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护比低于1:1.25;部分医院因地理位置、编制、薪酬福利等问题,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结构失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73.84%,较2022年下降4.04个百分点。
监测分析提示,医院内部管理理念与科学化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三级公立医院对人、财、物、技术等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部分三级公立医院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轻视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2023年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整体迈上4级新台阶,但医院内部各应用系统间“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明显,信息系统建设仍不能有效满足医患需求,需要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与应用,为医院科学化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同时,全流程服务体验也有待提升,诊疗环境、就医流程、医患沟通、后勤服务和就诊连续性等方面有进一步改善空间。
针对下一步工作,《通报》要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持续开展绩效监测工作。地方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绩效监测开展以来积累的数据资源,查找和破解当地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中的难题,指导公立医院加强经济运行管理,严控超规划无序扩张。指导医院合理配备使用医保目录药品,降低患者用药成本。建立健全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和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使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逐步得到编制保障;及时反映成本和技术变化,把临床中验证成熟的新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有升有降、小步快走。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完善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决定机制,合理调控各级各类医院间的收入差距,医院内部分配要兼顾不同科室之间的平衡,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不同岗位薪酬更加合理,进一步夯实公立医院公益性基础,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通报》强调,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地方各有关部门要推动建立完善健康优先发展的规划、投入、治理等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以三明为代表的一批典型地区的医改经验,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教协同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畅通上下转诊渠道,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落实分级分类监测,这是《通报》特别提出的一点。《通报》要求,在国家监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省级年度监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别医疗机构设置不同指标和权重,提升监测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院要认真分析绩效监测指标数据,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EIPND2DF】获取授权
来源:健康科普小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