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择机一边是谣言 央行四次择机降息与警方查处两起降息谣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23:02 1

摘要:39岁的黄姓女子、42岁的聂姓男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假借财经媒体和信息服务机构名义发布降息谣言,误导公众认知,涉嫌扰乱金融秩序。目前,相关人员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一边是“择机”,一边是“谣言”。3月央行四次表态择机降息与警方查处两起编造发布降息谣言

先来看两则新闻:

新闻一:《东方财富》:截至2025年3月28日,央行已四次表态择机降准降息。

3月6日,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3月13日,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明确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3月18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也建议根据形势,择机降准降息。

3月27日,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致辞时也提到,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准降息。

新闻二: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星期五(3月28日)消息,两人因编造发布降息谣言被警方查处。

39岁的黄姓女子、42岁的聂姓男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假借财经媒体和信息服务机构名义发布降息谣言,误导公众认知,涉嫌扰乱金融秩序。目前,相关人员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当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对比着看,确实有点意思。

3月的金融圈,仿佛上演了一出“狼来了”的现代金融版。央行在这个月内四次高调提及“择机降准降息”,密集的表态让市场心跳加速,仿佛降息的靴子随时会“哐当”落地。然而,靴子始终悬在半空,倒是另一只“靴子”——两名造谣者——先被警方精准砸中。3月28日,央行通报两人因编造“降息谣言”被查处,剧情反转得令人哭笑不得。

央行的“择机”艺术,堪称一门高深的语言学问。这四个字既像天气预报里的“局部有雨”,又像情侣间的“下次一定”,充满了战略模糊的美感。市场分析师们捧着这俩字,像解谜一样分析国内外经济数据、美联储动向、甚至地缘政治,试图掐算出“机”在何时。可普通民众没这耐心,眼见央行月内四次“预告”,社交媒体上的“民间经济学家”们早已按捺不住,干脆把“择机”翻译成“立即”,甚至有人连降息幅度、时间表都编排得有鼻子有眼,只为博个流量头条。

这场面颇有些黑色幽默:一边是央行苦口婆心强调“政策空间充足”“综合运用工具”,另一边却是谣言贩子把“狼来了”直接升级成“狼已破门而入”。被查的黄某某和聂某某,或许正是看准了市场对政策落地的焦灼心态,才铤而走险。毕竟,在信息真空地带,谣言总是比真相跑得更快。

不过,央行的“择机”策略也难免被诟病。政策信号释放过于频繁却缺乏具体行动,就像餐厅反复播报“菜品即将上桌”,却迟迟不见服务员端盘,食客们难免窃窃私语甚至自行脑补菜单。经济学家伍超明指出,二季度降息概率确实存在,但市场在等待中已滋生焦虑;而王青预测的“全年降息50基点”更像一剂远水,难解近渴。这种预期管理上的微妙失衡,无形中为谣言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当然,谴责造谣者是必须的——金融秩序的稳定容不得“流量碰瓷”。但反过来说,若央行能将“择机”的模糊承诺转化为更清晰的沟通,或许能减少市场的猜谜游戏。毕竟,货币政策不是悬疑剧,不需要靠“预告片”吊胃口。适时给个痛快,既能让实体经济吃下定心丸,也能让谣言贩子失去兴风作浪的土壤。

说到底,这场“央行喊话VS民间谣言”的博弈,本质是信息不对称时代的典型症候。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保持灵活性”和“稳定预期”之间走钢丝,而市场参与者则得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定力。至于那些急着把“择机”变“立即”的造谣者,倒不如学学央行——狼可以喊,但得喊在正确的时机。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