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拍分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合同戏法对骑手精心设计金融陷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0:32 1

摘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灵活就业成为许多人的谋生选择,而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代表职业,吸引了大量求职者。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却将黑手伸向了这一群体,通过精心设计的"以租代购"骗局,使众多求职者陷入债务泥潭。通过梳理黑猫投诉平台大量案例、采访受害者和查阅工商

来源丨九州凤凰

撰文丨九裘

编辑|邹猫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灵活就业成为许多人的谋生选择,而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代表职业,吸引了大量求职者。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却将黑手伸向了这一群体,通过精心设计的"以租代购"骗局,使众多求职者陷入债务泥潭。通过梳理黑猫投诉平台大量案例、采访受害者和查阅工商资料,揭露上海拍分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如何以招聘骑手、网络租车为名,行金融欺诈之实,形成了一条从诱导签约、霸王条款到暴力扣款的完整黑色产业链。

招聘幌子下的租车陷阱:近千名骑手投诉同类骗局

"招聘外卖骑手,月入过万,包吃包住,零元入职"——这样诱人的招聘广告在58同城、Boss直聘等平台随处可见。然而,当求职者满怀希望前去应聘时,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多位投诉者反映,上海拍分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拍分乐")与全国多地外卖站点合作,以招聘为名诱骗求职者签订高价租车协议。

案例重现:2023年10月,江苏昆山的张先生(化名)在Boss直聘上看到美团外卖招聘广告,应聘后被站点人员告知"新人需先租车才能工作",随后被引见给拍分乐工作人员。在对方"方便高效办理租车"的说辞下,张先生交出手机和密码,被操作签订了为期一年的支付宝代扣协议。尽管电动车仅使用一天就因身体不适归还,但拍分乐仍连续三个月从张先生的花呗和银行卡中扣款1950元,导致他"连过年回家的钱都没有了"。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湖南长沙的李女士身上。2024年5月,她在未获知合同内容的情况下被诱导签约,后发现电动车为非法改装车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虽然两天后就归还车辆,但仍被要求支付4000多元费用,截至投诉时已被扣款3000多元。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受害者均表示“未收到任何合同副本”,有的甚至被明确禁止拍摄合同内容,完全不知自己签下了何种条款。

数据统计:仅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3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间,针对拍分乐及其关联品牌"拍小租"、"蜘租人"的投诉就达上百起,涉及金额从千元至数万元不等。投诉内容高度一致:诱导签约、合同欺诈、非法改装车辆、暴力扣款和解约难。而据上海市12345热线透露,该公司的投诉记录已达数百条。

合同戏法: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

通过分析多份投诉材料发现,拍分乐的商业模式绝非简单的租赁纠纷,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金融陷阱。该公司通过信息不对称、合同欺诈和系统捆绑,使受害者陷入难以挣脱的债务罗网。

“阴阳合同”是拍分乐的常用手段。多位投诉者指出,线下签署的纸质合同与支付宝上的电子合同存在严重不符。一位2024年7月签约的受害者表示:"中介人员说随时都能还车,但还车的时候才发现电子合同中隐藏着高额违约金条款,且租期被篡改为12个月"。这种口头承诺与书面合同的反差,使得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骑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长期债务。

更隐蔽的是支付系统的捆绑陷阱。拍分乐要求租户开通支付宝免密支付功能,并将代扣协议与个人征信挂钩。一旦签约,即使归还车辆,扣款仍会持续。2024年10月的一位投诉者称:"上一年6月30号已经把车子处理掉了,合同却一直不取消,导致支付宝不能使用,一用就被扣钱"。这种扣款自动化与解约人工化的不对称设计,使得消费者处于极端被动地位。

非法改装车辆成为另一个争议焦点。多起投诉指出,拍分乐提供的电动车不符合新国标,没有脚踏板,速度高于25码,属于违法车辆。这不仅威胁骑手安全,还可能导致交警处罚,但公司在签约时刻意隐瞒这一信息。一位使用两天就因害怕被查而还车的骑手,仍被要求支付全额租金。

商业版图:从拍分乐到紫河集团的金融网络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拍分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高达3.5亿人民币,是上海紫河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上海紫河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正是知名网贷平台"拍拍贷"和"KOO钱包"的母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布局广泛。

这种“集团化运作模式”使得拍分乐的租车业务绝非单纯的车辆租赁,而是消费金融链条上的一环。据网上信息发现,拍分乐与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催收机构存在关联。成都的杨先生遭遇颇具代表性:他在一家租车公司租车,合同签订方却是四川车领时代汽车有限公司,而代收租金的又是上海拍分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蜘租人"平台。退租时被以各种名目扣费八千多元,投诉后竟收到重庆达能律师事务所的催收律师函。

资金流向同样值得关注。多位投诉者表示,扣款方时常变化,除“拍小租”、“蜘租人”外,还涉及其他关联企业。2025年3月的一起投诉显示,一位司机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注册了拍小租和蜘租人的双重扣款服务,尽管已按约还车,仍被扣除所谓"违约金"1000元。这种复杂的资金路径设计,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也模糊了责任主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上海紫河信息技术集团公司旗下的"KOO钱包"同样投诉高,黑猫平台相关投诉达4600余条,问题集中在高额利息、暴力催收和误导性营销。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案例显示,上海紫河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曾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一键贷"项目购买数据,金额达31.76万元。这不禁让人怀疑,拍分乐的租车业务是否也是其获取金融客户的一种手段。

维权困境:系统失灵与监管盲区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侵权现象,为何拍分乐仍能持续运营?主要是因为受害者维权面临多重系统性障碍,而现行监管存在明显盲区。

投诉机制失灵是首要问题。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拍分乐对多数投诉仅做形式回应,实际解决率极低。一位2023年4月投诉的消费者历经8个月跟进,商家始终"不与本人联系,也不撤销支付宝免密扣款协议"。即使警方介入,效果也有限。2025年1月的一起投诉称:"报警时商家表面同意解约,实际仍在扣费,这都一年了还在扣。这种敷衍应对投诉的策略,消耗着受害者的时间和精力。

监管归属模糊使问题复杂化。拍分乐业务横跨租赁、金融、招聘多个领域,单一部门难以全面监管。其合同问题属市场监管部门管辖,非法改装车辆属交管部门管理,而暴力扣款又涉及金融监管。这种跨界经营特性,使得公司总能找到监管空白地带。上海市相关部门对投诉的回应也印证了这一点:"建议当地报警处理",显示出跨区域监管的协调难题。

司法救济成本高昂。由于单笔涉案金额多在数千元,低于民事诉讼的合理成本线,多数受害者选择放弃。而拍分乐的格式合同中往往约定有利于己方的争议解决方式,如有投诉者发现合同条款规定"所有争议应提交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这进一步抬高了维权门槛。这种利用司法成本壁垒的策略,使得公司能够大规模实施"小额分散"的侵权模式。

行业反思: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保护

拍分乐事件绝非孤立案例,而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的缩影。在零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防止平台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剥削劳动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商业模式看,拍分乐的"以租代购"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经营性借贷。骑手通过分期支付远高于车辆实际价值的租金,相当于承担了高额资金成本。以一起投诉为例,总租金8388元的电动车,若按市场价购买仅需3000元左右,年化利率远超合理水平。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租金贷"如出一辙,却规避了金融监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平台与劳动者的权力不对称。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既不被认定为传统雇员,享受劳动法保护,又因对平台的深度依赖而丧失议价能力。拍分乐利用这种模糊身份,通过"租车—工作"的捆绑关系,实施变相的"债务奴役"——骑手不得不持续工作以支付租金,而平台则通过控制生产资料(车辆)获取超额收益。

监管创新势在必行。针对拍分乐这类跨界经营企业,需要建立市场监管、交通管理、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对于"以租代购"模式,应明确其金融属性,纳入金融监管范畴,设定合理的利率上限和透明度要求。同时,应修订《电子商务法》和《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代扣业务纳入特别监管,防止其成为侵权工具。

平台责任同样需要强化。支付宝作为拍分乐扣款的技术支持方,应对接入其代扣系统的商家加强审核,建立便捷的争议处理机制。在收到大量投诉后,应暂停问题商家的代扣权限,而非仅扮演"技术中立"的管道角色。

对劳动者而言,提高契约意识和证据保留习惯至关重要。签订合同前务必核实车辆合法性,要求提供完整合同文本,拒绝在空白合同上签字。遇到强制租车情况,可向外卖平台官方渠道举报,因各大平台均明令禁止站点强制骑手租购特定车辆。

拍分乐事件折射出的,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与劳动的新型矛盾。当技术被用作剥削工具而非进步动力时,需要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共同努力,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