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我是您教过的学生陈建国啊!”电话那头突然哽咽,“当年您把最后半块馒头塞给我,自己饿着肚子讲课。现在我开了殡葬公司,就想着……想着……”
“叶老师,您还活着啊?我等您的骨灰盒呢!”
2023年初春的一天深夜,94岁的老人接起电话时,怎么也没想到会听到这样惊悚的开场白。
“老师,我是您教过的学生陈建国啊!”电话那头突然哽咽,“当年您把最后半块馒头塞给我,自己饿着肚子讲课。现在我开了殡葬公司,就想着……想着……”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剧烈颤抖着,浑浊的双眼含满泪水,用沙哑的嗓音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教十年,骨灰盒的钱我拿去给孩子们买书了!”
原来这位学生每年都在更新恩师的“身后事预案”,只为让老师走得体面些。
陈建国说:“老师啊,您不是我们本地人,也没有后代,等您走了以后,能不能把您的骨灰盒给我,我放到我家坟山上。”
老人深受感动,但他表示了拒绝,他说自己已经安排好了身后事,已经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死后遗体供医学院学生使用。
他说:“就算死了,我也要继续为教育出力,做到‘死而不已’”。
这位被“催交骨灰盒”的老人,正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叶连平。
在安徽和县卜陈村,叶连平义务支教整整24年。因为是免费教学,“抢”了当地培训机构的生意,他被办培训机构的人骂作“老250!”
他不予回应,他坚信:教育不是生意,育人才是目的。
20多年来,叶连平累计资助学生超过1000名,花费积蓄30多万元,为贫困学生支付学费、购买学习用品,甚至包揽了部分学生的食宿费用。
2012年,他拿出2.1万元退休金成立“叶连平奖学金”,之后获得社会各界捐赠,累计发放奖学金超40万元,资助了300多名学生。
时间回到1949年,年轻的叶连平在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在那里的三年时间,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下班后本可以享受休闲时光,而他却在每个晚上支起黑板,为码头工人开设扫盲班。
文革期间被批斗时,他偷偷用树枝在沙地上教孩子们拼写单词。
改革开放后, 叶连平退休不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学习无人辅导,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许多孩子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
他决定在自家的老房子里开设“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他将家中房间腾空,摆满课桌,最多时能容纳70名学生。
后来,因学生人数增加,他将一废弃仓库改建为两间教室,一间用于上课,另一间作为图书室。
所有的教学用具、书本都是叶连平自费购买。破饭盒装粉笔,废木条当尺子,断掉的球拍当教鞭,烂抹布当黑板擦……他甚至用退休金补贴学生餐食费和住宿费。
叶连平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分班教学。每天授课5个小时,节假日无休,他戏称:自己只有“黄金周”,没有寒、暑假。
他批改作业非常认真、非常严格,每份作业都要逐字逐句检查,用红笔标注错误,并附上激励评语,学生们的作业页面,时常被他批注得密密麻麻,他因此而被学生们称为“大花脸老师”。
2013年,叶连平因脑溢血住院手术,因记挂学生学业,他仅仅住院4天便返回课堂。
2018年他遭遇车祸,导致腰椎骨折,手术后4天,他威胁医生:“不让我出院,我就从8楼跳下去”,最终“成功”回到课堂,满脸淤青、拄着拐杖给学生们上课。
患白内障时,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叶连平分两次手术,坚持“一只眼上课”。
他说:“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的,而不是在床上!”。
叶连平的生活极其简朴,对自己尤其吝啬:穿60年前的补丁棉袄、骑旧自行车,就连1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但对学生又特别慷慨大方:花钱为学生购买教材、图书,还组织学生一起参观科技馆、去扫墓、去春游……
叶连平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他兴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也被授予“全国优秀儿童之家”。
在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人成为教师、医生,反哺乡村,传承了老师的奉献精神。
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教育情怀,成为乡村教育不灭的“烛光”。
正如他所说:“教育是种田,播下种子自有丰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致敬叶老,愿老先生福寿安康!❤️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