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术前沿】文章推荐:针对极端天气事件的保险机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0:35 1

摘要:Kraehnert K, Osberghaus D, Hott C, et al. Insurance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n overview[J]. Review of Economics, 2021, 72(

声明:本系列文章基于原期刊目录和摘要内容整理而得,仅限于读者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基于以下论文整理而得:

Kraehnert K, Osberghaus D, Hott C, et al. Insurance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n overview[J]. Review of Economics, 2021, 72(2): 71-95.

作者:

Kati Kraehnert(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莱布尼茨协会),Daniel Osberghaus(曼海姆莱布尼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Christian Hott(赫尔穆特·施密特大学),Lemlem Teklegiorgis Habtemariam(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莱布尼茨协会), Frank Wätzold(勃兰登堡科技大学科特布斯-森夫滕贝格分校),Lutz Philip Hecker(勃兰登堡科技大学科特布斯-森夫滕贝格分校),Svenja Fluhrer(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莱布尼茨协会)

原文链接:

本期看点:

损失补偿型保险的问题与挑战。自愿投保国家投保率低,受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认知偏差影响。风险误判使人们低估风险,政府灾后财政救助也削弱保险购买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指数保险的优势、局限与挑战。优势:赔付基于与损失相关的指数,无需个体损失核实,降低交易成本并避免道德风险。局限与挑战:购买率低,受基差风险、家庭流动性约束和信任度低等因素影响。存在分配效应,存在性别维度问题,还可能带来生态效应。

保险连接证券(ILS)的机制与作用。极端天气事件风险难以在国家层面分散,金融市场通过ILS 实现全球风险配置和分散。主要有巨灾债券和天气衍生品两种形式。保险连接证券的优点是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流动性强且实现风险分散化;缺点是需要专业知识,市场透明度低。

极端天气事件保险购买率低的原因。损失补偿型保险:风险误判、政府灾后救助预期等因素导致投保率低。指数保险:基差风险、流动性约束、信任度低以及对产品不熟悉等因素阻碍购买。保险连接证券:专业知识门槛高、市场透明度低以及天气衍生品的对手方风险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政府在极端天气事件保险中的角色。损失补偿型保险:政府通过制定监管框架、提供灾后救济或补偿、土地利用规划等方式干预市场,但不同的监管框架和灾后救济方式各有利弊。指数保险:政府通过补贴保费、创建法律框架、减少信息不对称等促进市场发展,但灾后支持可能干扰保险市场。保险连接证券:政府灾后公共救助可能产生“挤出效应”,但通过标准化建设可降低市场参与门槛。

摘要

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威胁着全球家庭和企业的经济状况。针对极端天气事件的保险是目前政策界正在讨论的气候变化适应工具之一。本文综述了关于极端天气事件保险的研究现状,概述了三种主要保险类型——损失补偿型保险、指数保险以及保险连接证券的优势与局限性。本文还探讨了与保险购买率、分配效应、误导性激励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副作用相关的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1 背景介绍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热浪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预计增加,威胁全球家庭和企业的经济状况。在欧洲,2021年德国西部和比利时的洪水造成超196人死亡,1980-2020年期间水文事件年均经济损害约35亿美元。有学者预计2050年欧洲洪水经济损害将升至200-400亿欧元,本世纪末暴露于河流洪水的欧洲人数可能翻倍至45.5万。发展中国家极端天气事件的经济损失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2005-2015年因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和牲畜生产损失总额达960亿美元,其中78%由干旱、洪水等气象事件引起。预计2030年,气候变化将致3200万-1.32亿人陷入极端贫困

天气保险作为政策界讨论的气候变化适应工具之一,可将极端天气事件的随机成本转化为确定的保费,通过大数法则整合风险,降低实际损失偏离预期损失的可能性,减轻负面福利影响并促进恢复。

尽管如此,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在全球范围内很大程度上未被保险覆盖,2008-2017年高收入国家自然灾害损失中仅45%获保险赔偿,低收入国家仅7%。保险覆盖低的原因包括风险相关性导致风险汇聚受限、保费高,以及个人低估罕见事件概率且依赖灾后公共救援。气候变化使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既增加保险需求,也使提供保险更具挑战性。

2 损失补偿型保险

私人住宅的洪水保险涵盖因水文事件导致的住宅建筑损失。这些事件包括河流洪水和由极端降雨引发的降雨洪水(极端降雨可能导致排水系统超负荷而形成地表洪水,或形成高速的暴洪)。作为损失补偿型保险,投保人需提供损害证明申请赔付,保险公司通常设免赔额以减少道德风险

在部分OECD国家,洪水保险是强制性的,而在其他国家则为自愿购买,保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当地风险水平也因国家和保险产品而异。保险不仅帮助灾后恢复,还通过资助防灾改造、为部分满足防灾条件的投保人提供保费折扣等措施减少总体预期损失。

例:德国的洪水保险(“erweiterte Elementarschadenversicherung”)

德国洪水保险为住宅建筑及财产自然灾害保险的附加模块,涵盖河流洪水和降雨洪水的损失,并与地震、雪崩等罕见自然灾害保险捆绑销售。截至2019年,自愿购买的附加洪水保险仅占德国所有住宅保险合同的44%。相较其他国家,德国洪水保险免赔额适中(一般低于1000欧元),但费率基于风险,高风险区房主可能面临高保费、高免赔额、部分风险排除或强制性防灾要求,甚至无法获得保险。此外,大多数保险公司要求投保人安装防回流阀以防污水倒灌入地下室。

2.1保险购买率问题

在自愿投保洪水保险的国家,洪水保险投保率通常低于50%,主要受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认知偏差影响。

低投保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险误判。低概率高影响事件的风险认知偏差使人们低估河流洪水风险,认为保费过高。此外,公众对在“安全地区”发生降雨洪水的风险认识不足。在德国,许多房主误以为基本房屋保险已涵盖洪水损失,导致“保险错觉(insurance illusion)”现象严重。

政府灾后财政救助也削弱了保险购买动力。例如,2013年和2021年德国洪水后,政府提供数十亿欧元资助无保险房主,加剧“自然灾害综合症”,形成期待政府救助—不购买保险—政府继续救助的恶性循环。

2.2分配效应

洪水保险的分配效应取决于市场结构和政府救济政策。

保险费率严格基于风险,高风险区的低收入家庭可能因保费昂贵无法投保,从而加剧经济负担。为提高低收入家庭投保率,一些研究建议政府提供保费补贴、提供收入基准代金券、低息贷款。如果费率不完全基于风险,而采取均衡费率,则低风险群体会补贴高风险群体。

总体而言,提高保险市场渗透率可能会减少纳税人灾后负担,但会增加房主的负担。在保险覆盖率低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税收资助灾后救助,使所有纳税人承担成本。相比之下,建立保险市场内部的风险转移机制可让投保人共同分担风险,减少社会整体税收负担。

2.3误导性激励与潜在副作用

财产洪水保险可能面临道德风险,即投保人可能因保险保障而行为更粗心,减少技术防范措施,从而增加损失。然而,德国的实证研究表明,投保意愿与私人技术防范投资呈正相关,道德风险在此情境下较为有限。一些研究警告称,保险可能阻碍社会向气候韧性转型,因为它为长期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脆弱性增加)提供短期解决方案(理赔)。保险赔付可能使投保人和政府产生虚假的安全感,洪水保险赔付促进在易淹地区的建筑修复和重建,阻碍向高地迁移,这种适应行为导致长期气候脆弱性增加的现象称为“不适应”。

2.4政府的作用

政府通过三种方式干预财产洪水保险市场:一是制定保险市场监管框架,欧洲和美国的国家保险市场设计多种多样;二是提供灾后救济或补偿,可能扭曲保险激励;三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影响住宅区的洪水风险,如在洪泛区开发建筑用地或恢复湿地。

在监管框架方面,一些国家实行强制保险,可能结合公共补贴的固定保费(如法国、西班牙),或与风险基础保费结合,但需为高风险地区提供特定解决方案,如税收资助的灾难基金。英国的全国性再保险计划(Flood Re)旨在降低洪水易发地区的保费,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通过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作为政府保险人,资金来自纳税人。一些国家的市场体系包括私人自愿保险市场,辅以税收资助的灾难基金(如奥地利),或政府在特定情况下提供临时救济(如德国、波兰)。这些体系可能包括激励家庭或社区层面的洪水风险缓解措施,但许多方法(尤其是公共补贴和固定保费)可能削弱保险作为风险缓解促进器的功能。

关于不同监管框架的优劣,Hudson等通过多标准分析评估欧洲洪水保险体系,发现表现最佳的体系共同点是将多种灾害(如风暴、火灾、洪水)捆绑在一起,重要机制包括通过融资银行的保险义务实现高渗透率,以及通过结合不同自然灾害实现更高风险池化能力。

在灾后救济方面,有观点认为不同风险层级应由不同主体承担:小损失由投保人直接吸收(如通过免赔额),保险公司承担中等损失,政府作为最后手段承担大损失,因为极端事件的(再)保险成本可能过高。

3 指数保险

农业保险为农村农户提供了一定保护,但传统损失补偿型农业保险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面临困境。原因除了覆盖损失波动导致保费过高之外,还包括保险代理人前往偏远地区产生高昂交易成本,保户难以证明资产产权,以及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

指数保险旨在克服传统保险的限制,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其赔付基于与收入或资产损失高度相关的指数,该指数依据降水量、植被绿度、作物产量、牲畜死亡率等数据在区域层面计算。只要指数超出或低于预设阈值,保户即可获赔,无需个体损失核实,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并避免了道德风险。然而,其面临基差风险挑战,因此确定合适且与损失高度相关、数据可靠易获取的指数至关重要。

发展中国家,指数保险具有显著的福利提升效应。例如,蒙古的保户在极端天气后可通过赔付恢复资产损失;肯尼亚的家庭可借此避免采取消耗资产的应对策略。此外,购买该保险还能促使家庭进行更具收益但风险较高的农业投资,即使在无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也能提升家庭福利。

发达国家,指数保险仍属小众产品。例如,德国有针对假期雨天和露天活动恶劣天气的保险产品。在农业领域,当传统保险不可行时,指数保险成为替代方案,如奥地利针对产量难测的草地推出了相关保险。近期研究也在探索其在发达国家的潜力,例如为澳大利亚小麦种植区构建基于冬季降水量的指数,以及评估德国农作物种植户基于夏季平均温度的指数保险收益等。

例:蒙古牲畜指数保险(IBLI)

IBLI是全球较早扩大到国家层面的农业指数保险计划。在世界银行技术支持下,2006年试点,2012年在全国各地区推行,由商业保险公司销售。它为牲畜损失提供保障,应对极端冬季导致的高牲畜死亡率风险。赔付指数是保户所在地区的牲畜死亡率,基于国家统计局的普查和调查数据构建。当地区某物种死亡率超6%,该地区保户均可获赔。家庭可在1-6月购买,合同覆盖次年冬季天气风险,保费因地区风险而异,赔付依死亡率和投保牲畜价值确定。2020年,超2.8万个家庭为约700万头牲畜投保,市场渗透率约17%,保户平均保费支出37欧元,约占家庭年收入1%。

3.1保险购买率问题

在发展中经济体和经合组织国家,指数保险购买率均较低。其原因包括:一是“基差风险”,如马里研究表明高基差风险会降低农民对指数保险的需求,因为它会打击那些尽管遭受了损失但未获得赔付的农民;二是家庭的“流动性约束”,埃塞俄比亚研究发现保险保费支付时间与家庭现金流紧张时期重叠,导致农民放弃购买;三是对保险提供者的“信任度低”也被认为是购买率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个人在评估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及指数保险赔付触发条件时存在困难。个人在评估风险时遵循贝叶斯更新(基于最近的观察结果来评估概率),如果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他们可能会增加支付意愿。

同时,对指数保险产品的不熟悉也阻碍了购买。例如,德国房主对洪水指数保险持怀疑态度,全球南方农民也因理解不足和金融素养较低而降低购买率。定制的市场监管可增加信任,刺激需求。

3.2分配效应

指数保险若无法在社区、地区或国家内平等覆盖,可能产生分配效应

在发展中国家,保险保费金额和支付时间可能阻碍贫困家庭获得保险,导致未投保贫困家庭在气候灾害时以不利价格出售生产性资产,而投保家庭能更快恢复,进而影响财富积累和分配。一些研究质疑正式保险(无论是赔付补偿型还是指数保险)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

此外,指数保险的分配问题还存在性别维度,如金融素养较低、信息获取较少以及对某些金融机构的偏好,可能会降低女性对保险的需求。

同时,保险市场中的技术创新虽能改变服务,但它们可能会使无法获得这些技术的贫困农民处于不利地位。

3.3误导性激励和潜在副作用

发展中经济体正通过试点项目扩大指数保险市场,但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生态效应。通过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投保人可能因风险转移而从事高风险、高利润生产活动,如增加农业投入、加强畜牧业和单一作物种植,虽有短期福利提升,但可能导致土地和其他生态公共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增加长期环境影响和农村社区的气候脆弱性。

此外,指数保险对非正式风险分担网络的影响存在差异。如在埃塞俄比亚,对投保人的非正式转移有所增加(“挤入效应”),而柬埔寨则有所减少(“挤出效应”)。此外,还可能对家庭饮食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3.4政府的作用

全球南方国家政府通过补贴保险保费、创建有利法律框架、减少信息不对称、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及提高风险和保险作用认识等方式干预指数保险市场。

但灾后支持可能干扰保险市场,降低农民参与保险意愿。然而,在许多低收入国家中,灾后援助往往是零散的,并且仅在大规模灾难事件时提供。

一些政府将指数保险与信贷服务和农业投入购买捆绑,以促进保险覆盖,这可通过减少流动性约束和增加信贷价值来提高购买率。

4 保险连接证券

极端天气事件保险的主要挑战在于,这些风险难以在国家层面分散。解决方案包括将风险分散到国际或全球层面,或通过其他类型的风险实现分散化。金融市场可通过促进全球范围内的风险配置和分散来实现这两种方案,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保险连接证券”(insurance-linked securities, ILS),主要用于将自然灾害风险证券化。

当前主要有两种ILS形式用于极端天气事件的保险: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s, Cat Bonds)和天气衍生品(Weather Derivatives),二者的运作方式和关注点有所不同。

巨灾债券(Cat Bonds)

●原理:风险承受方(如公司、政府或保险公司)发行巨灾债券,投资者购买债券并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当预定义事件(如损失超出特定阈值或天气条件超过预设值)发生时,投资者需承担损失。

●用途:主要用于再保险目的。保险公司将风险转移至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 SPV),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以实现风险隔离。保险公司向SPV 支付保费,而SPV通过发行巨灾债券筹集资金。

天气衍生品(Weather Derivatives)

适用范围:适用于更广泛的天气风险,如农民、滑雪场、建筑公司等终端客户。

形式:以可交易合约形式存在,如看涨期权、看跌期权或期货合约。合约规定了触发赔付的水平和名义金额。

●特点:基于天气指数(如温度、降水或风速),而非可交易资产。该指数通常来自特定天气站的数据记录。

●用途:主要用于对冲数量风险(如风速影响风力发电量),而非市场价格风险。

ILS的优缺点

●优点: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流动性强;实现风险分散化。

●缺点:需要专业的金融工具理解能力;市场透明度较低。

例:可再生能源的天气衍生品

天气衍生品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推出,用于帮助能源供应商对冲天气风险。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如风能和太阳能),能源供应量和需求量都高度依赖天气条件,若能对冲或消除天气风险,将有助于降低收入波动,提升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吸引力,并改善企业的融资能力。

风能产业受不同风速风险影响,既可能因风速过低无法发电,也可能因风速过高而导致风机损坏。风力衍生品可组合设计,使其同时覆盖低风速和高风速风险,帮助风电企业进行风险对冲。2019年,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旗下美国子公司ENEL Green Power采用了一种将电价风险和风力风险相结合的金融衍生工具,为其最大风电场项目提供风险管理。

4.1保险购买率问题

巨灾债券市场虽发展成熟并成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天气衍生品仍局限于小众市场,尤其是在美国以外地区

巨灾债券的使用地域差异明显:美国2010-2017年流通巨灾债券数量翻倍,而其他地区发行量长期低迷。世界银行自2014年起通过发行巨灾债券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自然灾害风险覆盖。

使用保险连接证券(ILS)管理气候风险需依赖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这对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民构成市场准入壁垒。此外,天气衍生品因对手方风险(如交易对手违约)面临需求抑制,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通过担保机制有效缓解此类风险,推动市场发展(如消除对手方不确定性)。

4.2分配效应

由于获取与保险连接证券相关的知识需要承担固定成本,所以该市场存在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因此,大型企业比小型企业更容易利用这些工具来保护自身免受风险冲击。保险连接证券可以覆盖那些原本无法投保的风险,故这些金融工具有潜力提高风险厌恶型个体的福利,并促进投资活动。

4.3误导性激励与潜在副作用

尽管天气衍生品基于指数设计可抑制道德风险,但证券化可能催生新风险,例如,流动性风险在危机中暴露(如市场流动性骤降导致资本不足)。巨灾债券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发行方与投资者间的博弈,且天气衍生品使用可能刺激过度杠杆化(如增加整体风险承担)。

气候风险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与金融市场风险的相关性和金融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若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系统性金融动荡,或风险被转移至偿付能力不足的投资者,可能威胁市场稳定。研究表明,巨灾债券价格受基础风险与金融周期双重影响,天气衍生品亦受基本面因素和整个金融行业压力的影响

4.4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保险连接证券市场中具有双重作用:灾后公共救助可能会对保险连接证券市场产生“挤出效应”,但通过标准化建设可降低市场参与门槛。一个可能的成功案例是欧盟的资本市场联盟(Capital Markets Union, CMU)项目。

世界银行在牙买加、墨西哥等国的巨灾债券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引入(再保险)保护机制,增强其巨灾风险抵御能力。这种做法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应对自然灾害的经济影响。

5 讨论与总结

通过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险研究现状的综述,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非无条件地主张将天气保险作为全球家庭和企业的气候适应工具。相反,我们提醒,天气保险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证背景。这包括一个国家的整体生活水平、特定人群的经济状况、为最贫困人口提供的公共安全网(与极端天气风险无关)、当地保险市场的特点以及待承保的风险等。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提高保险的购买率,以下方面应当被考虑。

公众需要了解天气保险产品的设计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保险购买率低的一个障碍是公众普遍缺乏对天气保险产品设计的理解。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国家的金融素养往往较低。公众对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事件风险的认识也需要提高,以促进天气保险产品的接受度和需求。

公共灾后救济应遵循预先定义的指导方针,并且必须透明地传达。鉴于以往政府灾后救济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由此对私人保险需求产生的抑制作用,有诸多理由支持改革临时性的公共救济支付。例如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导方针,更清晰地传达和规定预期的援助支付,将减少公共援助支付的不确定性。

天气保险应鼓励私人适应措施。天气保险产品需要设计成能够激励投保人自行采取风险降低行为的保险,例如通过基于风险的保费或免赔额。基于风险的保费可能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然而,需要密切监测保险的潜在支付能力问题——尤其是当经济贫困的人群倾向于居住在高风险地区时。为了使低收入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保险并保持风险降低的激励,政策制定者可以提供与风险水平无关的保险代金券,或为风险降低措施提供直接支持(通过赠款或低成本贷款)。

天气保险需要与公共适应措施相补充。政策制定者不应将保险视为其他气候适应措施的替代品,而应视为补充。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技术措施、为洪水预留自然区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防止住宅建筑和农田遭受洪水损害、改善农场管理以减轻气候对农业产量的不利影响,以及早期预警系统等。

未来研究尤其需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首先,需要进行实证研究,评估在哪些情境和情况下保险能够有效帮助家庭从天气引发的损害中恢复。这些信息可用于评估额外救济计划的需求、计算保费以及告知投保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之间的风险分层。其次,未来研究应量化天气保险可能产生的负面副作用,例如生态损害及其分配效应。了解这些效应将有助于改进保险市场在激励结构方面的设计。第三,通过密集的气象站网络或卫星图像获取天气数据对于定价保险产品和预测未来风险至关重要。在指数保险的特殊情况下,研究可以利用开源数据的优势,并以低成本定义新的相关指数。

【保险学术前沿】文章推荐:中国基本医疗保健质量:挑战与建议

来源:13个精算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