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洋后镇引进先进栽培技术,稳步壮大花生产业——“土娃娃”变“金豆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0:22 1

摘要:“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花生播种打孔器,行距28厘米,株距14厘米,打孔的深度5厘米。”在田里忙碌的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日荣介绍,“今年我们开展示范的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及抗病等特点,并采用了高畦双行栽培技术,等到7月中旬收获时,会邀请相关专家到现

徐日荣(左)与吴裕荣交流花生种子“包衣”情况

一粒小小的花生,在延平区洋后镇中洋村,承载着富民强村的“梦想”。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位于中洋村的白晒加工型花生绿色发展科技示范基地,连片的农田还未披上“绿衣”,几位农妇在田间分工配合,熟练地种植花生。

“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花生播种打孔器,行距28厘米,株距14厘米,打孔的深度5厘米。”在田里忙碌的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日荣介绍,“今年我们开展示范的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及抗病等特点,并采用了高畦双行栽培技术,等到7月中旬收获时,会邀请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测产。”

自2018年中洋村被省农科院确定为实验基地以来,徐日荣等科技特派员每年都会来到村里,开展白晒加工型优质花生品种引进及示范、优质花生品种选育、福建省花生联合区域试验和中国南方花生联合区域试验。

“徐老师,这些花生种子怎么样?在选种上还需要注意什么?”说话间,延平区恒众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吴裕荣带着花生种子来到田间。

“这些种子经过‘包衣’,就看不出原有的颜色和饱满度,有些已经发芽了,这些对后期的生产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包衣’前的种子,要尽量选择品相好的。”徐日荣抓起一把红色的花生种子,与吴裕荣聊了起来。

今年54岁的吴裕荣是土生土长的中洋村人,种植花生有20多年时间,是当地的“土特派”、党员致富带头人。

吴裕荣说,从记事起,村里家家户户就有种花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洋花生’已成为中洋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洋后镇的主要农业产业。目前,全村有近200户村民种植花生,种植面积500多亩,并辐射带动王乾、南新、洋后、大演等村,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中洋村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产出来的花生口感细腻、自然香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早些年我们种花生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花生的品质参差不齐。”吴裕荣说,2014年,在镇、村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延平区恒众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中洋花生”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使“中洋花生”的种植规模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18年2月,合作社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成功对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帮助下,解决了增产、病虫害防治和品种改良等难题,不断提升花生产量和品质。

“前些天,村里还举办了一场技术培训,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带来了一台小型履带自走式花生起垄播种机,很适合在村里用。”吴裕荣说,“以前播种全靠人工经验,打孔深浅不一,还影响出苗。有了这台起垄播种机,确实规范得多。而且,还能降低本地花生种植土传病害的发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洋后镇在中洋村集中流转了百余亩连片优质田块,由恒众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以标准化模式开展花生种植。

不仅如此,镇里还盘活村里闲置的小学校舍,解决花生加工场所不足等问题,扩大花生种植潜力。

新型机械设备与先进栽培技术的运用,无疑为“中洋花生”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希望。洋后镇正稳步推动花生产业由小变大、向新而生,让“土娃娃”变“金豆豆”。(卢国华 赵昶)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