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oat!goat!g-o-a-t!”3月20日上午,邵阳县黄亭市镇金坛村的田野上,41岁的杨小飞一边大声背诵她前一天学习的单词,一边带领着羊群前往青草丰茂的山坡,洪亮的诵读声和头羊脖子上铜铃的响声相互交织,谱写出一曲别样的乡村晨曲。
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曾彥菲 刘昌鸿
“goat!goat!g-o-a-t!”3月20日上午,邵阳县黄亭市镇金坛村的田野上,41岁的杨小飞一边大声背诵她前一天学习的单词,一边带领着羊群前往青草丰茂的山坡,洪亮的诵读声和头羊脖子上铜铃的响声相互交织,谱写出一曲别样的乡村晨曲。
褪去“牧羊人”的粗布衣衫,杨小飞还有另一重身份——金坛村的党建专干。作为村干部,她日常奔走于田间地头、村舍院落,整理档案、组织学习、调解村民事务,可那些按部就班的工作轨迹里,总跳跃着不寻常的火花。
“为什么我不行?”
“Hello everyone! I am Xiaofei.Today is my 54th day of learning English…”手机镜头前,杨小飞用带着乡音的英语向网友介绍羊群。这段发布于今年3月初的短视频,已在抖音获得不错的反响,而触发她自学的契机,源于去年年底刷到的一则新闻:广东茂名农妇陈丽容通过学英语打开荔枝销路。“突然就被点醒了,人家能靠英语卖荔枝,我为什么不能?”她翻出儿子陈旧的英语课本,就此开启“牧羊人学外语”的奇幻旅程。
因为仅有高中学历,杨小飞的英语学习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放羊时跟着App练发音,做饭时听英文播客,晚上钻进抖音英语直播间连麦对话。即便把“vegetable”读成“歪居特波”,她仍坚持用“散装英语”与网友交流。“学英语和放羊一样,急不得。”她对着镜头展示满是标注的笔记本,“这个年纪从头再来,需要比年轻时多十倍的勇气。”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杨小飞笑着说。她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饭,赶去1公里外的羊圈给丈夫送餐;回村处理完公务后,又马不停蹄地帮公婆干农活;傍晚赶羊归来,还要雷打不动地背10个单词。她的英语笔记本上,每个单词旁边都画着形象的图案:“goat”旁边是自家黑山羊的简笔画,“grass”旁边是几根小草。这种“土味记忆法”让她的英语水平在短短几个月内快速提升。
“我也想蹚出一条新路”
2013年,杨小飞和丈夫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养羊。夫妻俩怎么也没想到,这条返乡创业路会如此艰辛。“那时候我们守着100多只黑山羊,将羊肉挂去市场卖,却没有销路,大家都不相信我的山羊品质。”杨小飞回忆道,“丈夫365天全年无休都守在羊圈了,我下定决心要蹚出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始于一部智能手机。2020年,杨小飞开始尝试用短视频记录自家山羊的生长过程,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从最初笨拙地拍摄,到后来慢慢地适应镜头,她的坚持渐渐有了回报。“我的视频被周边的商家和养殖户看到,他们私信我后台问价。当然也有一些线上订单,我们快递发去。”就这样,一个普通农妇用最朴实的记录,打开了山羊肉稳定的销售渠道。现在,杨小飞的山羊每年都早早地被预订完。
“有人说我这个年纪学英语是作秀。”杨小飞抚摸着卷边的英语笔记本,眼神坚定而明亮,“但我想证明,我是真的想要实打实地蹚出一条新路来,通过互联网让我家的黑山羊‘走’得更远——不仅要卖到城里人的餐桌,还要让外国朋友也尝尝咱们邵阳的山羊肉!”
记者手记
在这个习惯以年龄定义可能性的时代,杨小飞的故事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早早给自己设限的人。41岁,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是安于现状的年纪,是接受“这辈子就这样了”的节点,但她偏偏选择在此时重新定义自己。
当别人抱怨资源匮乏时,她看到的是互联网里的无限商机;当同龄人感慨“学不动了”,她却把放羊的山路变成练习口语的课堂。这种突破,与其说是能力的飞跃,不如说是思维惯性的突围——行业的局限、地域的壁垒、年龄的焦虑,往往最先存在于我们的认知里,而非现实中。
杨小飞的“自学英语”或许不够标准,但恰恰是这种带着泥土味的尝试,揭示了最朴素的真理:改变从来不问时机是否成熟,只问决心是否足够。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那个从未尝试突破的自己。
来源:邵阳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