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不相信眼泪:那段中国留学经历让朝鲜留学生成为被监视对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16:43 5

摘要:每当清晨醒来,她还是会下意识地伸手去摸枕头下的手机,想查看微信消息和新闻推送。但每次摸到的,都只是那部仅能通话的朝鲜国产手机。这种失望,已经成为她每天醒来的第一个感受。

#新一代智己LS6全国试驾开启#

回到平壤的第三个月,宋智友开始学会在白天隐藏自己的情绪。

每当清晨醒来,她还是会下意识地伸手去摸枕头下的手机,想查看微信消息和新闻推送。但每次摸到的,都只是那部仅能通话的朝鲜国产手机。这种失望,已经成为她每天醒来的第一个感受。

“智友,快点起床了,今天要去分配的工作单位报到了。”母亲在门外催促着,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宋智友深吸一口气,从床上坐起来。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穿着朴素的朝鲜传统服装,发型也按照要求恢复了简单样式。外表上,她似乎已经重新变回了一个普通的朝鲜姑娘,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的某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这一天是高校毕业生工作分配的日子。宋智友和其他几十名毕业生一起,坐在平壤某政府机关的礼堂里,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宋智友同志。”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到时,她紧张地站了起来。

“根据你的专业背景和留学经历,组织决定分配你到对外贸易部门工作,主要负责与中国相关的业务。”

这个决定引起了台下的一阵小声议论。对外贸易部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单位,通常只有成绩优异或有特殊背景的学生才能被分配到这里。

宋智友感到一阵惊喜。也许,她的中国经历在这里能够派上用场?

然而,当她看向台上的领导时,却注意到对方审视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警惕。那一刻她明白了,这个分配既是看重她的中文能力,也是一种监控方式——组织希望将“受过西方影响”的人放在可控的范围内。

两个世界的碰撞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宋智友果然感受到了这种微妙的双重态度。

她的中文能力确实受到了重视。领导经常让她翻译中文资料,接待中国商务代表团时也总是带上她。每当这时,宋智友都能重新找回那种熟悉的、与国际接轨的感觉。

有一次,一个中国商务代表团来访,团长看到她流利的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禁惊讶地问:“宋小姐在中国生活过吗?”

宋智友犹豫了一下,瞥了眼身旁的领导,谨慎地回答:“只是学习过中文和中国文化。”

会谈结束后,领导特意留下她:“智友同志,以后不要对外人提及你在中国留学的经历,这是组织的纪律。”

那一刻,宋智友感到一种莫名的窒息感。她最大的优势和经历,在这里反而成了需要隐藏的污点。

在工作之余,宋智友发现了一些同事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

有些同事会偷偷使用从中国带回来的智能手机,在特定区域能够接收到中国信号。他们通过这些设备了解外界新闻,甚至偶尔与中国的商业伙伴进行非官方的联系。

一天下班后,一位同事悄悄找到她:“智友,听说你在中国生活过很久。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这份中文合同?”

在部门的一个隐蔽角落里,宋智友看到了同事偷偷带来的中国智能手机。那一刻,她的心跳加速了——她已经几个月没有触摸过这样的设备了。

“这里不太安全,周末我可以带你去个地方。”同事低声说,眼神中闪烁着某种暗示。

周末,宋智友以“去图书馆学习”为借口,来到了平壤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她的同事金明哲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金明哲带她穿过咖啡馆的后门,走进一间隐蔽的小房间。令宋智友惊讶的是,房间里已经有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中间桌子上放着一台正在播放中国新闻的笔记本电脑。

“这些都是信得过的朋友。”金明哲解释道,“我们每周都会聚在一起了解外界新闻。”

那天下午,宋智友沉浸在久违的信息海洋中。她贪婪地吸收着来自中国的新闻,了解着世界的变化,甚至忍不住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

聚会结束时,金明哲严肃地提醒她:“智友,今天的事情绝对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你的家人。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宋智友郑重地点了点头,内心既兴奋又害怕。

随着时间推移,宋智友在家中的表现引起了父母的疑虑。

她开始经常以“加班”或“与同事学习”为借口晚归,即使在家也常常心不在焉。更让父母担心的是,她开始对一些以前从不关心的政治问题提出质疑。

一天晚餐时,电视台正在播放谴责西方文化入侵的新闻。宋智友不经意间说:“其实有些外来文化也没那么可怕,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元素也是从交流中发展的...”

话还没说完,父亲就猛地拍了下桌子:“智友!这种话怎么能乱说?你从中国回来后思想就出了问题!”

那是父亲第一次如此严厉地批评她。母亲在一旁默默流泪,整个家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那晚,宋智友躺在床上无法入睡。她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一边是祖国的规范和限制,一边是对开放和信息的渴望。两种力量在她内心激烈斗争,让她痛苦不堪。

就在宋智友感到最为迷茫的时候,工作上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部门接到一个重要任务:需要派遣一个小型代表团前往中国进行贸易洽谈。由于她的中文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领导决定破格让她加入代表团。

“这是一个考验,智友同志。”领导严肃地告诉她,“组织会密切关注你在国外的表现。希望你不要辜负组织的信任。”

当晚,宋智友怀着复杂的心情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

“又要去中国?”母亲担忧地问,“你上次回来就变了个人,这次再去...”

父亲打断母亲的话,深深地看了宋智友一眼:“记住你是谁,记住你的根在哪里。不要被外面的世界迷惑了双眼。”

当飞机再次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宋智友的心情与第一次来时截然不同。

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机场大厅,听着周围的中文对话,看着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归属感。但同时,领导的话和父母的担忧也在她脑海中回响。

代表团入住酒店后,同行的同事们都兴奋地讨论着要去哪里购物观光。只有宋智友静静地站在窗前,望着北京繁华的夜景。

手机响起——是代表团团长召集开会的通知。她深吸一口气,转身离开窗前。

就在这一刻,她注意到马路对面的大型广告屏上正在播放新闻:朝鲜代表团访华,促进双边贸易合作。屏幕上闪过她的面孔——那是她刚才站在窗前的画面。

宋智友的心猛地一沉:原来从一开始,他们就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这次中国之行,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个陷阱...

来源:百姓闻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