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务保障群众、畅通诉求表达、排查化解矛盾、解决急难愁盼……全省综治中心在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搭建群众报事说事和矛盾问题解决的直达直办载体,推出兰州“小兰帮办”、白银“码上反映·马上办理”、陇南“民事直说1234”等一批线上线下办事平台,
服务保障群众、畅通诉求表达、排查化解矛盾、解决急难愁盼……全省综治中心在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搭建群众报事说事和矛盾问题解决的直达直办载体,推出兰州“小兰帮办”、白银“码上反映·马上办理”、陇南“民事直说1234”等一批线上线下办事平台,保障群众诉求表达“不打烊”,做到直诉直办、即诉即办、限时办理。
高台县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及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事项。(资料图)
2024年5月11日,白银区铁道北红卫村居民王先生通过“码上反映·马上办理”平台向社区综治中心反映:临街一家蛋糕店的冷库风机夜间噪音很大,影响自己和家人的睡眠质量,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忙处理。
红卫村社区书记吴冬梅收到反映后,马上向街道综治中心上报情况,四龙路街道综治中心组织城管所、食药所、社区工作人员前往蛋糕店,共同商议解决办法。经过店主、反映人、工作人员三方协商,该店负责人同意将风机用隔音棉包裹,将夜间噪音降到最低。
白银市搭建的“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民情直通平台,是全省综治中心建立群众诉求表达线下处置通道和信息化平台载体,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实践之一。
在健全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的同时,全省各级综治中心以县、乡为重点,坚持应调尽调、能调尽调理念,着力健全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强司法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访前,确保矛盾纠纷排得出、接得住、调得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25年1月,李某驾驶轻型货车在兰州新区中川街路口转弯时,与张某驾驶的小型客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两车受损。经交警部门认定,李某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张某无责任。张某修理客车花费5000元,且15天无法正常工作,造成误工损失。
张某多次向李某催要修理费及误工费,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支付。无奈之下,张某将李某诉至兰州新区法院。法院接到案件后认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适宜调解,经征得双方同意后,推送到兰州新区综治中心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过程中,双方因赔偿金额各执一词,意见分歧很大,情绪较为激动,兰州新区综治中心调解员耐心沟通、释法明理,经过“背靠背”“面对面”的多轮次调解,双方最终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一场交通事故纠纷成功化解。
通渭县综治中心推行“罐罐茶调解法”,妥善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矛盾纠纷。(资料图)
针对矛盾纠纷来源分散问题,全省综治中心健全完善“三调对接”机制,创新实施“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把适宜调解的民商事诉前案件、警情类矛盾纠纷、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中的矛盾纠纷分流至综治中心“一站式”集中调处、督办化解,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效解决了“法院案件多、公安派出所警情多、信访问题多、基层排查化解少”等矛盾纠纷“倒金字塔”分布问题。
分析研判、分流督办、跟踪化解、闭环管理……2024年,全省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流转民商事案件31.17万件,调解成功21.91万件,调解成功率为70.3%;警调对接推送纠纷类警情15.27万件,调解成功12.61万件,成功率82.6%;访调对接流转矛盾纠纷1.47万件,调解成功1.3万件,成功率88.5%。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针对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涉及多部门等问题,综治中心健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统合公、检、法、司及行业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根据工作需要和矛盾类型,落实随叫随到、协同办公等机制措施,推动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形成“大综治”工作格局,推动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建设应用,凝心聚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甘肃。
来源:平安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