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咱老北京的老少爷们儿,早就给这市井中的味道总结出了自己个儿的“五味神”,也就是在这闹市之中必定会发出特别香味的店铺,俗称“闹市五味神”。不怕您烦,今儿个还得跟您老生常谈的侃侃这闹事中的“五味神”。
“甜、酸、苦、辣、咸”,儿时最喜欢母亲带我玩的“五味香”。就是母亲用手攥住我的胳膊,从手腕直到最上端,一次念叨一个味道,最后看你爱吃什么味儿。
是呀,这五味哪个老百姓能离得开呐?从儿时玩的游戏,到饭桌上每日不缺的吃食,再到文人笔下把这哥儿五个比作五味俱全的人生,真是几辈子人说不完,道不尽呀!
其实咱老北京的老少爷们儿,早就给这市井中的味道总结出了自己个儿的“五味神”,也就是在这闹市之中必定会发出特别香味的店铺,俗称“闹市五味神”。不怕您烦,今儿个还得跟您老生常谈的侃侃这闹事中的“五味神”。
要说这哥儿几个,首当其冲的要属北京的大酒缸。说白了,就是北京的酒馆儿,因为过去的酒馆儿大多以酒缸为桌,既能储酒又能当桌的几个酒缸摆在屋中。酒非高价美酒,有的只是“烧刀子、二锅头”之类,喝着过瘾,价格便宜的“平民乐”。酒放在缸中,屋里屋外自然散发出醉人的酒香,难怪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呐。
当时的照顾主儿,大都是拉洋车的车夫或帮人搬东西的力本儿。他们到大酒缸喝酒,为的不是品酒,图的是一热闹。老少爷们围坐一起,几碗酒下肚,天下风云尽在这盘碟与酒盅之间,生活中的多少忧愁,一并被这酒馆儿中的悠悠酒香掩盖得不露痕迹,剩下的只有豪爽与洒脱。
记得儿时胡同口儿好像就有这样的一个小酒馆儿,面积不过十来平米的酒馆中放着三口大缸,里面卖的只不过是几种下酒小菜和一种叫“净流”的酒。听大人们说,这“净流”就是酒厂出来的头锅散装酒。这卖的“净流”有种醇香的味道,因为老板做事厚道,从不搀水,所以这片儿的老少爷们都认这。这里买卖火,经常出现不够地儿的情况,不过您甭急,老板肯定会给您找个满意的位子“拼桌儿”。一回生二回熟,两杯酒下肚,好侃的北京爷们定会山南海北地和你聊个痛快。
次说咱老北京的茶叶铺。北京人爱喝茶,所以这茶叶铺在这京城百姓的心里地位确是很高,如元长厚、张一元、吴裕泰等都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茶叶本身提神、醒脑、解暑去乏,还富有了那沁人心脾的淡雅清香,这清香成为了北京人几代人的记忆。
可以说,真正的老北京是离不开茶的。早晨起来,一个油饼,一碗酽酽的花茶,就是一顿既简单又地道的北京早点。中午撂下饭碗,倚在躺椅上,晒着太阳,听着话匣子里的“评书联播”,不时咂摸一口刚沏的“高茉儿”,困了您再迷瞪一觉儿,神仙也比不了您呀!晚饭过后的胡同儿,是一天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挣脱了学校中的束缚,跑出院子,饶世界的疯闹;女人们一边嗑着瓜子,吃着“半空儿”,一边拉着永远拉不完的家长里短;爷们儿们早就在路灯底下当起了大将军,指挥着手中的“车、马、炮”。少不了的还是身旁那把儿缸子里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
茶与北京人的礼数更是分不开。逢年过节或是走亲访友时,北京人手中提拉着的除了烟酒和点心匣子外,定会有两筒好茶。接待客人时,也经常是先沏上一杯热茶,夏天祛暑冬天暖身。北京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客人将至,好客的父母拿出茶叶,孩子们主动作水沏茶。待客人进门,奉上一杯热茶,除了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外,还看出了这个家庭的教子有方。
飘雪的冬夜里,四合院中是最为安静的时候,怕冷的孩子早早地被大人们叫回家写作业。院子里洒满了月光,不时还能听到落雪的声音,母亲刚刚汆了一汆儿水,沏上一杯茉莉花茶放到孩子面前,满屋的清香里还有母亲的温暖。
北京最著名的景点是长城、故宫,著名的吃食是烤鸭、涮羊肉,而最著名的药店莫过于是同仁堂了。这第三香,要说的便是咱老北京的药铺。
我小时候是个病秧子,三天两头吃药,已然成了个小药罐子。不知为何,可能是基础打的好,不但吃药从不费劲,还落下个爱闻中药味的毛病。
其实咱老北京过去的药铺不单只有同仁堂一家,像鹤年堂、德寿堂、永安堂等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大药铺。过去的药铺所售药品因为以中草药为主,丸散膏丹,汤剂饮片,都能发出浓郁的药香。而且过去的药铺为了方便主顾,都有待客煎药的业务,药香随着热气散发而出,街坊四邻,甚至整条大街都能闻到特别的药香味。现在的工作单位紧邻同仁堂制药厂,每天闻着中药味上班,幸福呀!
看中药铺子里的师傅抓药,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当师傅们看过您拿来的药方子,如果药全便会请您在旁边稍等。而后师傅将药方展平,压上镇尺。依照您所需的数量,在柜台上铺上几张包装纸。一切准备就绪,师傅便用戥子从药厨中轻盈地取出各种中药,很有节奏地分装在包装纸上。等药抓齐,拿起纸的两角对折包起,再将包好的药包合并捆好,周到地在上端绕个小圈,让您拿着方便,整个过程也就几分钟的时间。
不知道您见没见过菜市场中现做现卖的麻酱和香油,是否也因为香油散发出的扑鼻香气而驻足。
过去的北京百姓做饭,并没有味精、鸡精之类的调味品,有的只是香油,在油盐店或香油作坊都可买到,而且这些作坊都是以前店后厂的方式存在着的。每当作坊中的石磨一点点的磨芝麻时,那芝麻浓郁的香味包裹着整个香油坊,肆溢在胡同中,这真是不用招牌的广告。
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想吃什么都有,我们小时候甭说肯德鸡麦当劳了,就是每天能吃上点肉,都是一种奢望的事情。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是被大人分配去“合作社”买麻酱。麻酱与香油是亲哥俩儿,同样拥有着让人垂涎的香气。一碗麻酱在手,上面还漾着一层香油,禁不住舔上一口,满口留香。回到家,吃上一碗麻酱面,再就根儿翠青碧绿的黄瓜,别有一番味道。剩下的麻酱绝不会糟蹋,母亲把它们抹在馒头片上,再撒上一层白糖,上锅一腾,咬一口甜香的馒头,这就是我儿时的美餐。
“先生、肥狗、胖丫头!”清代的文人曾这样形容过咱的老北京。时过境迁,胖丫头们再也不是“虎妞儿”的那副尊容了。不过爱美之心,倒是从来没有改变。她们注意身材,把黄瓜苹果当饭,一天只吃一顿;她们喜欢化妆,里三层外三层的往脸上糊化妆品,天天如此;她们爱换发型,今天打卷明天又拉直,比天变的还快。
不知道“虎妞儿”见了今天的女孩子会怎么想,我倒是琢磨着,要是她照这么打扮,肯定不用拿枕头把祥子搂过来,不过咱的祥子哥,这点钱估计只够买面膜的,怎么着也得开个出租车公司。
老北京女孩子化妆用的只有脂粉、桂花梳头油等几样简单的东西。这些东西也不用什么化妆品专柜,在香蜡铺就能买到。老北京的香蜡铺为了方便百姓,大都开在居民区中。其中除了售卖香蜡外,还卖一些例如香胰子、香碱、香蜡纸和化妆品之类带香气的物品。迷人的香气,醉了顾客也醉了街坊四邻,还没迈进香蜡铺的门槛,可能你就已经想到了那灿烂的花园。
曾祖母是家族里年龄最长的人,虽年过九旬,但耳不聋眼不花,一直坚持每日独自梳洗。她经常会把梳头油均匀地抹在篦子上,梳过之后的头发不但油亮,还会散发着持久的香气。在这样的香气里,我们这些子孙长高长大了,在这样的香气里,老人看到了孙子,重孙子……
京城闹市中的五味神,可能北京发展的脚步快得让你有些跟不上步伐,也许北京百姓生活物资丰富得让你的地位有些降低,但这闹市中的五味神在北京百姓的记忆中,仿佛还在散发着他们那独有的特别味道。
作者:京根儿的美丽生活
流程编辑:U072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