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与梨花,总是相携而来。如果说是清明节晕开了梨花,倒不如说是梨花知时节,在奔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与梨花,总是相携而来。如果说是清明节晕开了梨花,倒不如说是梨花知时节,在奔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梨花有情,她向心而开。一树树洁白,一袭袭馨香,飘向山川,飘在四野,灿了一季月朗风轻的欢颜。
梨花盛开的时节,正是一年春好处,万物繁华,是她点缀了微雨江南梦;天地清明,是她芳菲着人间四月天。
四月清明雨纷纷,梨花素白裹哀意。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梨花,落在了山川,落在小溪,落在庭院舍前,也落在了诗人的心里。
梨花,值此细雨纷纷祭祀凝重的清明时节,写下缱绻的诗行,捎上人间的思念,寄给远居天国故人吧。
【1】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是南宋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大多是写景,通过对景物的精致描述,来抒发自己心中或舒或展的情怀。这首诗写于清明节气时,前两句为描写清明春景的千古名句。
清明时节,轻柔的春风拂过,洁白如雪的梨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梨花似是被风赋予了生命,在空中翩翩起舞,宛如梦幻的精灵。
清明,本就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时刻,而梨花的绽放更是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几分纯洁与浪漫。
众多游子纷纷出城寻春,他们怀着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踏上这趟充满生机的旅程。
或许是久居城中,渴望在明媚的春光中释放身心的疲惫;或许是被春天的召唤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三五好友结伴而行,一路上高谈阔论,分享着彼此的喜悦。
当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绚丽的晚霞时,欢快的笙歌之声也渐渐停歇。白日里热闹非凡的场景逐渐归于平静,人们带着满足和留恋踏上归程。
可这并不意味着春天的结束,万株杨柳依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向离去的人们诉说着不舍。此时,流莺成为了这片美景的主角,它们在柳枝间穿梭嬉戏,欢快地歌唱着,脆悦耳的歌声,仿佛是在为这美好的一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清明时节的出游寻春,自古有之。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在这个时节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动。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依然保持着这份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清明时节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刻。
【2】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首开宋词豪放派先河,引领婉约的宋词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诗成就也很高,不仅仅是简单的抒情,而是以景喻情,以情寓理,透着高境界的哲思。
这首诗也一样,写于梨花盛开的春天,将人生的“清明”境界写得鞭辟入里。
梨花绽放,呈现出淡雅的白色,宛如一片片轻盈的雪花,蕴含着一种清新脱俗的韵味,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深的柳色,青葱浓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春风拂过,柳絮纷纷扬扬地飘舞起来,如同漫天飞雪。而梨花也在此时开遍了整座城,形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站在东栏边,望着宛如积雪的一株梨花,心中涌起无尽的惆怅。这株梨花在风中独自摇曳,洁白无瑕却又显得如此孤独。
它的美丽如此短暂,如同人生中的美好瞬间,稍纵即逝。不禁让人感慨,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又能有多少个如此清明澄澈的时刻呢?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为时光的匆匆和人生的无常而感慨万千。因为社会纷繁复杂,人们往往忙碌于功名利禄,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而这株梨花,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纯真和美好的渴望。苏轼在此以梨花自喻,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真谛的追寻和对世俗的超脱。
苏轼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梨花之美与人生之叹完美融合,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深深的启迪。
【3】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赵鼎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也是宋高宗时期的宰相,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 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时所作。他因为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到了岭南时,时逢清明节,他写下了这首诗。
在偏僻宁静的村落之中,一扇简陋的柴门显得格外孤寂。然而,即便身处这样的村落,人们也遵循着传统,以插柳的方式来记录岁月的流转。嫩绿的柳枝,被人们精心地插入泥土之中,仿佛是在向时光致敬。
寒食节禁火的习俗并未传播到粤地,但是这里的人们在上坟祭奠时,也带着如庞德公那般的敬意与深情。他们带着祭品,怀着对先人的思念,缓缓走向墓地。这种对先人的缅怀之情,跨越地域,深入人心。
昔日辉煌的汉家陵寝和唐代陵墓,如今已无人供奉麦饭,显得荒凉而落寞。光阴流转,历史滚滚前行,山间的小溪旁、野外的小径边,梨花却依然盛开。梨花依旧洁白,诉说着历史的兴衰。
手捧一樽美酒,竟然就着青苔随意地躺卧下来,全然不去理会城头传来的日暮笳声。草地上的青苔还带着一丝潮湿与凉意,可诗人却毫不在意,尽情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自由。
这首诗通过对寒食节不同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寂寞与荒凉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
【4】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这首词则是清明节里最著名的一首词。
当灵动的燕子归来时,新社的祭祀活动也随之而来。燕子在空中轻盈地飞舞,身姿矫健,它们的归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回归。而梨花在纷纷扬扬地飘落之后,清明时节便悄然来临。
池塘之上,几点碧绿的青苔点缀其中,宛如大自然随意挥洒的墨点,为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几分生趣。树叶的底下,不时传来黄鹂清脆悦耳的鸣叫声,那声音婉转悠扬,宛如一首美妙的乐章。
随着白昼的渐渐变长,轻盈的飞絮在空中缓缓飘荡。飞絮如雪般洁白,随风舞动,如梦如幻。这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慵懒与闲适,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
东边邻居家的女子们,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在采桑的小路上,她们不期而遇。欢快的笑容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纯真的喜悦,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她们心中疑惑,为何昨夜会做了那样美好的春梦,原来是今日在斗草的游戏中获得了胜利。想到此处,笑容便在两张脸上绽放开来,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灿烂而动人。
斗草是一种民间游戏,也叫“斗百草”,是古代女子常玩的一种游戏,也是她们之间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方式。
这首词抓住的便是生活中这么一个小小的片段,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欢乐的春日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与温馨。
【5】
清明即事
(明)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瞿佑 (1341-1427),亦名佑,字宗吉,自号存斋,钱塘人。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之人,也是宋诗的坚定支持者。有《归田诗话》、《鼓吹续音》等书作。
这首诗写于清明时节,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江南春景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春风吹拂,梨花纷纷飘落,如雪般铺满了整个庭院。洁白的花瓣堆积在一起,仿佛给庭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绒毯。今年,又到了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飘落的梨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飘荡的飘絮与游丝最终落地,看似无意,却又仿佛蕴含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宿命。而连绵不绝的芳草,一直蔓延到天边,仿佛饱含着深情。芳草的翠绿与梨花的洁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清晨的烟雾弥漫在整个院子里,在这片朦胧之中,能听到燕子欢快的啼叫声。那声音清脆悦耳,给宁静的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半扇窗户透进晴日的阳光,照耀着正在生长的蚕宝宝。
在春暖花开的园子里,一架秋千静静地矗立着,这是独属于清明才有的习俗。柳丝也在今日迎着东风轻轻摇曳,细长的柳丝如同绿色的丝带在风中舞动,姿态婀娜,仿佛在与春风嬉戏。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各种景象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生命变化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6】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乔吉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对他的称赞是:“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足见他不仅是一位才子,还是一位美男子。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写的是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也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
在风雨交加的时节,梨花在风中摇曳,雨丝纷纷扬扬地洒落。那梨花娇弱而洁白,却在风雨的侵袭下显得有些零乱和无助。
窄窄的帘栊,精巧小巧的窗纱,在风雨中轻轻摆动。窗内的世界显得狭小而静谧,与窗外风雨中的梨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昏暗的灯光前,作者心中涌起了百般情绪。身为羁旅之客,枕边满怀愁绪,心事重重,思绪飘向了遥远的天涯。那份孤独、那份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或许是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在脑海中浮现;或许是牵挂着故乡的山水,那熟悉的一草一木让人心生眷恋。
无尽的清愁,仿佛化作了三千丈的白发,缠绕在鬓角。五十年的人生,如同一场繁华的春梦,如今回首,只留下无尽的感慨和叹息。
这五十年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唯有自己知道,曾经的梦想和追求,在现实的磨砺中渐渐褪色。
蓦然间看到别人家过节的景象,杨柳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轻柔的柳枝缓缓地攀爬上了屋檐。杨柳的姿态优美而婀娜,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可是,别人家的温馨与安宁,也与自己的孤独漂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呀。
这首曲子通过对风雨梨花、客怀心事以及所见人家景象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在清明时节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来源:柳月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