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广州从化的田间地头已是一派春耕繁忙景象。广州宇从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社长钟航正带领团队穿梭于农田间,调试着最新投入的循环式育秧机,指挥无人机为刚播种的水稻喷洒底肥。“我们从去年12月就开始筹备春耕,机械维护、农资调配、农田水利修缮,每一步
3月,广州从化的田间地头已是一派春耕繁忙景象。广州宇从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社长钟航正带领团队穿梭于农田间,调试着最新投入的循环式育秧机,指挥无人机为刚播种的水稻喷洒底肥。“我们从去年12月就开始筹备春耕,机械维护、农资调配、农田水利修缮,每一步都离不开技术支撑。”他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旋耕机说道。如今的钟航,既是合作社的掌舵者,也是田间地头的“技术指挥官”。
这种忙碌背后,是钟航对现代农业的深刻理解:“农业人口老龄化倒逼我们必须用科技替代传统人力。现在拖拉机和收割机的驾驶舱配有空调,比小轿车还舒适;无人机飞手一天能完成过去数十人的工作量。年轻人更愿意从事这样的‘新农业’。”
创新研发系统
将6道工序整合为一次性作业
传统育秧依赖人工播种、覆膜、移栽,工序繁琐且效率低下。钟航团队研发的循环式育秧机,以立体化设计将育秧空间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4,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精准喷水、光照调节和温湿度管理。“这套系统能减少80%的人力,一亩秧田可满足200亩大田需求。”他介绍道。在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高速流水线正将种子精准播入秧盘,覆盖营养土后送入催芽室,全程仅需两名技术人员监控。
更颠覆性的是合作社的“高速育秧流水线”。这条全省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将传统育秧的6道工序整合为一次性作业:填土、播种、覆土等步骤由机械臂精准完成,两名操作员即可日产8000盘标准化秧苗。“以前搬秧盘要靠肩挑手扛,现在叉车配合传送带,阿姨们再不用腰酸背痛了。”钟航笑道。这套系统已服务周边万亩农田,助力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90%以上。
“8分钟完成30亩田的病虫害防治,这是传统人工喷洒3天的作业量。”站在田埂上的钟航,看着T70农业无人机腾空而起。这台载重60升的“空中卫士”,采用低容量喷雾技术,亩均用水量从30斤降至3斤,农药利用率提升40%。2023年合作社无人机植保面积突破6.1万亩,涵盖水稻、荔枝等作物。
技术的突破不仅在于效率。2024年夏季暴雨季,从化区爆发稻飞虱灾害,钟航团队启用夜间避障无人机,在72小时内完成2万亩应急防治。“传统人工喷洒遇上雨天只能停工,但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能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雨停间隙就能抢出关键作业窗口。”钟航介绍。
粮食安全有底气
“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记者在该合作社的谷物加工中心看到,稻谷正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完成烘干、去壳、分装。钟航抚摸着刚下线的大米说:“传统晾晒依赖天气,现在48小时低温循环烘干,水分控制精度达0.5%,比人工更稳定。”该中心配备重金属和农残检测设备,每批粮食需经三道质检关卡。
这套系统背后是钟航对粮食安全的执着:“我们不仅要增产,更要确保每一粒米的安全。自动化加工让品质可控,也让我们敢承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2023年,该中心服务5000亩稻田,加工损耗率从传统方式的8%降至3%以下。
站在合作社的试验田边,钟航望着自动灌溉系统若有所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乡村振兴不是口号,得靠技术一点一滴实现。”他坦言,尽管合作社已拥有42台数字化农机和18人技术团队,但年轻人才缺口仍是挑战:“无人机飞手好招,懂农艺又懂机械的复合型人才却难得。”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钟航的试验田正朝着“全无人化”迈进:电磁阀控制的智能灌溉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机器人秧盘铺设设备预计两年内投产。“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技术‘种子’,我们的目标是让合作社成为智慧农业的‘孵化器’。”夜幕降临时,他望向车间里闪烁的传感器指示灯,语气中透着笃定:“农业不该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值得终生奋斗的事业。只要坚持用科技破局,田野里一定能长出不一样的未来。”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