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张忠谋的一生始于动荡年代。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的他,幼年随家人辗转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历经战火洗礼。1949年,18岁的他以唯一中国籍学生身份考入哈佛大学,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24岁获硕士学位,27岁加入德州
原创 芯片失效分析 半导体工程师 2025年03月31日 09:42 北京
张忠谋:半导体行业的“破局者”与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儿
——从“少时凌云志”到“潮头掌舵人”
一、少年辗转,志在凌云:从战火纷飞到学术巅峰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张忠谋的一生始于动荡年代。1931年生于浙江宁波的他,幼年随家人辗转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历经战火洗礼。1949年,18岁的他以唯一中国籍学生身份考入哈佛大学,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24岁获硕士学位,27岁加入德州仪器(TI),开启半导体职业生涯。在TI的25年间,他主导建设10座晶圆厂,从工程师一路晋升至副总裁,成为首位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
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技术能力,更让他领悟到半导体产业的命脉:“制造能力是技术自主的根基。”他曾在自传中写道:“德仪让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是这种“登高望远”的视野,为日后台积电的崛起埋下伏笔。
二、天命之年,破局立新:台积电的诞生与代工革命
1985年,54岁的张忠谋受邀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两年后,他创办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开创全球首个专业晶圆代工模式。这一决策源于他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随着芯片设计复杂度提升,“设计与制造分离”将成为必然。他提出“无晶圆厂(Fabless)模式”,让高通、英伟达等企业专注设计,台积电则专精制造,重构了半导体产业链分工。
关键转折:信任与豪赌
英伟达的“救命订单”:1997年,濒临破产的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致信求助,张忠谋力排众议接下订单。RIVA 128芯片的成功不仅拯救英伟达,更奠定台积电客户信任的基石。
28nm的“生死一搏”:2010年,面对苹果20nm订单需求,张忠谋推迟16nm研发,全力押注28nm工艺。此举成就智能手机芯片黄金时代,台积电市占率超80%。
三、核心理念:技术为矛,信任为盾
张忠谋的治理哲学可凝练为三点:
“顺势而为,乘潮而行”
他引用莎士比亚之言:“人生有潮流,抓住它将带来幸运。”从28nm工艺到7nm/5nm制程,台积电始终引领技术浪潮,2024年营收达877亿美元,净利润3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客户即伙伴”
他视客户信任为生命线。2009年台积电40nm工艺良率危机,他自掏腰包赔偿英伟达1亿美元,并亲自致电苹果、高通等客户承诺解决,以诚意化解信任危机。
“全球化即生存”
面对地缘政治压力,他布局美国亚利桑那州5nm工厂,同时联合日德企业建立合资厂,既响应美国《芯片法案》,又分散风险。2025年台积电海外投资超千亿美元,成为“硅盾”战略的核心。
四、行业成就:从技术标杆到生态重塑
技术制高点
台积电7nm/5nm制程良率领先全球,为苹果A系列、英伟达AI芯片提供核心产能,2024年占据高端代工市场90%份额。
产业链变革
“代工模式”催生全球超2000家Fabless企业,推动半导体产业从垂直整合转向分工协作,形成“设计-制造-封测”万亿生态。
人才培育
他创立“台积电大学”,培养工程师超10万人,并推动台湾高校微电子学科建设,为行业输送顶尖人才。
五、时代启示:自主可控与全球化博弈
当前,半导体产业面临三重挑战:
技术封锁与自主化
美国《芯片法案》限制台积电在中国大陆扩产,迫使国内加速28nm以上成熟制程国产化。张忠谋的“技术突围”路径启示:需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如中芯国际聚焦CIS芯片,中微公司突破刻蚀设备。
地缘政治风险
台积电“硅盾”战略在俄乌冲突中受挫,美国要求其选边站队。张忠谋坦言:“若两岸冲突,台积电将被摧毁。” 这警示国内需构建完整产业链,避免“卡脖子”。
生态协同创新
他主导的CIDM(协同式制造)模式在青岛芯恩落地,整合设计、制造、封测,为中小IC企业降低门槛。此模式与工信部“强链补链”战略不谋而合,2025年长三角半导体集群产值破万亿。
结语:潮头之上,永立桅帆
从哈佛少年到“半导体教父”,张忠谋用一生诠释了“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史诗,更是全球化与技术自主博弈的缩影。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言:“台积电的成功,是时代潮流与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面对未来,中国半导体产业需以“凌云志”锚定技术突破,以“弄潮心”驾驭全球变局。唯有如此,方能在“得算力者得天下”的新纪元中,书写属于东方的“芯”传奇。
半导体工程师
半导体行业动态,半导体经验分享,半导体成果交流,半导体信息发布。半导体培训/会议/活动,半导体社群,半导体从业者职业规划,芯片工程师成长历程。
来源:芯片测试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