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来海内外广为传唱的潮剧《彩楼记》多次改编,究竟为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09:47 1

摘要:吕蒙正史有其人,但《彩楼记》剧情与史实多不符。吕蒙正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吕龟图妻妾较多,后正室刘氏被赶走。吕蒙正至孝奉母,与母亲寄居洛阳龙门山寺院苦读,后来中进士,钦点状元,三次任相。故事中的刘月娥并无历史依据,其原型为吕母刘氏。《彩楼记》中的“饭后钟”情节,

《彩楼记》剧照,蔡植群饰吕蒙正,郑莎饰刘月娥

《吕蒙正》电影海报,新天彩潮剧团演出

□ 陈喜嘉文/图

潮剧《彩楼记》是剧作家王菲的代表作,剧名历经《吕蒙正》《赴彩楼》到《彩楼记》。1979年由澄海潮剧团重排,是名角蔡植群、郑莎、李娜家喻户晓的代表作。

故事溯源 由杂剧传奇到潮剧

潮剧《彩楼记》,故事取材自元代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南戏《破窑记》和明代传奇《彩楼记》等,而潮剧搬演则是始自沿袭正字戏。

吕蒙正史有其人,但《彩楼记》剧情与史实多不符。吕蒙正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吕龟图妻妾较多,后正室刘氏被赶走。吕蒙正至孝奉母,与母亲寄居洛阳龙门山寺院苦读,后来中进士,钦点状元,三次任相。故事中的刘月娥并无历史依据,其原型为吕母刘氏。《彩楼记》中的“饭后钟”情节,原型则出自唐人王播。王播少年贫困,常到木兰院随僧人斋食,久遭厌怠。王播为官后重访寺院,发现旧题诗作已罩以碧纱笼供奉,遂续写诗句,其中有“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吕蒙正的事迹创作成文艺作品始于元代。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将“饭后钟”从王播改为吕蒙正,并添加彩楼选婿情节,成为戏剧发展的主线。该剧讲述刘员外千金月娥彩楼抛绣球,选中穷生吕蒙正,被其父逐出家门,到寒窑苦守。员外断绝蒙正生计,却又暗中托人送银资助。蒙正中举后重访白马寺,续写诗句,员外告知当初驱逐原委,一家团圆。此剧有别于嫌贫爱富,刘员外出于激励吕蒙正发奋求取功名,不惜逐女守穷,并唆使僧众先吃饭后敲钟。南戏《破窑记》的人物和情节更加丰富,该剧将刘员外改为宰相刘懋,刘月娥改为刘千金。主干情节已与后世《彩楼记》相差不远。明代传奇《彩楼记》则更具表演性,《辨踪泼粥》已具后来《评雪辨踪》一折雏形。

正字戏的文戏剧目,来自明代南戏、传奇,潮剧《彩楼记》沿袭自正字戏,“吕蒙正”的“正”字读“证”,读正字发音。20世纪上半叶,潮剧有关吕蒙正的剧目女主角名为刘千金或刘氏,吉祥戏《京城会》单折也沿用此名。剧情侧重苦守寒窑的艰难,但从留存的资料来看,似乎多为蛇足,比如《吕蒙正当金环》《吕蒙正会母》《吕蒙正当妻》《吕蒙正假不第》等。

整理加工 赛宝艺香铸就经典

1952年,川剧高腔《彩楼记·评雪辨踪》一折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随后,西南川剧院排演《彩楼记》全剧,影响深远。该剧女主角名为刘翠屏,戏尾为续题“饭后钟”。为了契合当时倡导青年人追求婚姻自由、敢于与旧家庭决裂的时代思潮,该剧将刘懋从暗中助力女婿成就功名,改为以维护门风为由弃女逐婿。

1956年5月,赛宝潮剧团演出《吕蒙正》,剧本由编剧王菲移植自川剧《彩楼记》,结尾与川剧相同。此后,怡梨编剧李志浦找到旧本《赴彩楼》,其中“祭灶神”具有浓郁的剧种特色。赛宝参照古本慎重整理,于1957年春演出《赴彩楼》。全剧分为八场,包括赴彩楼、大迫堂、双回窑、评雪迹、探寒窑、游六街、双报喜、京城会等。该剧在改编川剧的基础上,适当回归潮剧旧本,但未加入“祭灶神”,而女主角仍沿用川剧中的人名刘翠屏。

1958年夏,中国唱片社来汕头录音,灌录了《赴彩楼·双回窑》选段,由陈娉姗饰刘翠屏,吴巧成饰吕蒙正。1959年,赛宝编入广东潮剧院五团。1961年,潮剧院五团改为澄海艺香潮剧团。《赴彩楼》经整理更名《彩楼记》,女主角名字沿袭杂剧,改称刘月娥。剧本整理王菲,作曲黄玉斗、林炳清、王菲。该剧与澄海潮剧团重排本相当接近,全剧分为六场,包括赴彩楼、大迫堂、双回窑、评雪辨踪、双报喜、京城会等。1962年4月,艺香到广州演出,在此期间广东电台选录了《彩楼记·京城会》,由王怡生饰刘月娥,罗月清饰吕蒙正,1963年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

1960年代,《彩楼记》在海外和香港的传播,主要是1963年香港新天彩潮剧团拍摄的电影《吕蒙正》。剧本和赛宝本、艺香本没有关联,剧情接近旧本,音乐有杂糅之嫌。该片由陈楚蕙饰吕蒙正,王梅贞饰刘翠屏(方汉妆配唱)。进入1980年代初,香港保声唱片公司特邀名旦陈美云领衔主唱,灌录了包括《彩楼记》在内的多部潮剧录音带。保声版《彩楼记》,剧本来自澄海潮剧团,由陈美云、方桦主唱,保留了该剧男女唱腔同腔同调,部分韵白改为对偶曲,以此增加唱段数量。

重排整理 守正创新发扬光大

1979年,澄海潮剧团重排《彩楼记》。剧本由编剧林风稍作整理;唱腔音乐由林立勤整理,其中包括将吕蒙正的部分唱腔降调处理。由郑莎、李娜、林妙芳饰刘月娥,蔡植群、陈汉耀饰吕蒙正,陈永锡、陈程鹏饰刘懋,李植英饰刘夫人。1980年1月,《彩楼记》由汕头电台录音,其中刘月娥由郑莎演唱。1981年,《彩楼记》拍摄录像。同年,东南亚唱片公司出版《彩楼选婿(彩楼记)》录音带。录像和东南亚唱片录音中的刘月娥,均由李娜饰演,她运腔醇和温润,演绎真切,即使身处寒窑,仍不失名门气度。

剧中《评雪辨踪》一场,生动刻画了夫妻寒窑苦守的窘迫,展现吕蒙正的穷酸迂腐与刘月娥的贫贱不能移,考验生旦的表演功力。不过,部分观众认为这场戏过于渲染读书人的潦倒多疑,与谦谦君子形象不符。澄海团经研究后决定舍弃《评雪辨踪》,请王菲(时任潮剧院编剧)另写《祭灶神》取代。1984年底,《祭灶神》一折赶在该团赴香港演出前夕完稿并排演。此后,“祭灶版”剧本成为《彩楼记》定本。1985年,广州中唱灌录《彩楼记》录音带,由蔡植群、郑莎主唱。

蔡植群饰演的吕蒙正,俊雅非凡,唱功细腻。尤其在《评雪辨踪》的表演,堪称潮剧穷生的经典之作。他对演出该剧有如下忆述:“演《彩楼记》的时候,我们两个主角已经有家庭,比较懂得家庭的情感、生离死别。这个戏前面有两代生旦演出,到我来演时,音调太高唱不了。立勤先生将《京城会》男小生的曲子作变调处理,这是他的杰作。”郑莎饰演的刘月娥,唱腔富有韵味。她对演出该剧有如下忆述:“我从小就看过赛宝、艺香演这出戏,头脑已经先有印象,也由于已经有家庭,懂得怎样演绎好悲欢离合。这个戏我和植群是一线,合作默契,演了几百场。”

2003年,澄海团为赴新加坡演出重排《彩楼记》,由陈俊苞饰吕蒙正,陈燕华饰刘月娥,这是这出戏的第四代生旦。2023年前后,该剧启用第五代生旦,由郑伟圳、方佳饰吕蒙正,林爱玲饰刘月娥,和第四代同台演出。

经典赏析 彩楼选婿古今摭谈

潮剧《彩楼记》经编剧王菲多年精雕细刻,戏文沿袭明清文人撰剧遗风,注重文采,化用传奇辞藻,台词美如诗篇。剧中巧妙化用典故,还借助联对推动剧情发展,为戏文增色不少。《彩楼记》的音乐由名教戏、作曲黄玉斗在1960年代奠定基础。尤以轻三六调谱写的《双回窑》,节奏轻快,意境清新。《祭灶神》一场,音乐由素以创新见长的作曲林立勤谱写。低萦沉郁的旋律,伴以如诉如泣的洞箫为主奏,别具匠心地刻画出寒窑内窘迫的夫妻诉诸苍穹的苦闷与不平。

然而,对于将《评雪辨踪》换为《祭灶神》的做法,窃以为得失参半。《评雪辨踪》在这出以喜剧为表、悲剧为里的戏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折戏深入刻画了吕蒙正身处困境时的孤独与清高、尴尬与无奈、酸腐与多疑、无助与纠结,以及刘月娥的深情与体贴、包容与理解、聪慧与机智、优雅与风度,从而为整部作品赋予了足够的深度与厚重感,也将人物内心的冲突推向了极致。相较之下,《祭灶神》未能真正触及生活的真实困境与人性的复杂纠葛。

从杂剧开端到戏曲旧本,刘宰相(或刘员外)表面上驱逐女儿,实则高瞻远瞩、暗中助力。然而,随着20世纪50年代婚姻自由的倡导,以及戏曲改革的开展,《彩楼记》经历了重大改编,尤其是对刘懋的人设进行了颠覆性改变,将其从豁达开明的长者变为势利刻薄、眼光狭窄的反面角色。他不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成为仅仅出于推动剧情强行设置的角色,宛如一具没有灵魂的木偶。其实,若能回归传统设定,让刘懋在前面的剧情中对逐女出门的做法含而不露,直至“京城会”才倾吐其中的苦心,这样既能保留对青年奋发有为的赞扬,又能兼顾长者的默默付出,将让这部经典作品更具温度与深度。

来源:科普圈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