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林院士,研究自闭症几十年分享:真正拯救自闭症孩子的,是五件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1:30 1

摘要:参考文献:[1]贺林,吴志英,宋轶.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遗传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4(1):1-9.[2]刘颖,王琳,赵静,等.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3,31(4):385-389.[

参考文献:
[1]贺林,吴志英,宋轶.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遗传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4(1):1-9.
[2]刘颖,王琳,赵静,等.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3,31(4):385-389.
[3]张红艳,李晓敏.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综合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4,(3):45-49.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孩子明明听得懂话,却始终不回应;明明看得见人,却从不对视;明明会说话,却选择沉默。这究竟是孩子“脾气古怪”,还是背后藏着更深的问题?

贺林,78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退休后仍在亲自指导研究生,近四十年专注于自闭症的遗传研究。身为祖父的他,更能感受到一个家庭当中,如果有一个自闭症孩子,那种像被时间困住的无力感。

他并不是突然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网红医生”,其实在2025年春天前,他的生活还与普通退休教授无异。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喂鸟、读文献、写手稿,生活规律得像实验室里的钟摆。

直到2025年3月12日那天,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动态,转发自己的一篇科普短文,顺手写了一句:“真正能拯救自闭症孩子的,不是某一个药,也不是某一个方法,而是这五件事。”这句话不到24小时转发超十万,后台涌入了上千条私信。

很多人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但这句话背后,是他三十多年研究与家庭生活交织的总结。真正让他写下这句话的,却是因为他外孙女的故事。

2024年6月1日,贺林的女儿贺瑾从加拿大回国,带着三岁的女儿崔崔暂住在他家。女儿说孩子“有点慢热”,刚到中国人生地不熟可能“认生”。可一个月过去,崔崔仍旧不叫人,不看人眼睛,不和任何小朋友玩,连最基本的模仿动作都没有,整天只围着一个玩具转圈。

贺林刚开始也没多说什么,他不想当那个“干涉育儿”的老人。但6月28日晚上,他看到崔崔把一张纸反复折叠了两个小时,期间女儿叫她洗澡、吃饭、睡觉,她都没有反应。他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慢热”那么简单。

第二天,他试着和女儿谈了谈。他说:“我不是要干涉你怎么带孩子,但这个孩子需要评估。”贺瑾沉默很久,最终点头。

7月3日,崔崔被带到上海新华医院儿童心理科,做了为期三天的全面评估。诊断结果出来那天,是7月6日,医生的表情很严肃:“孩子符合自闭症谱系障碍标准,建议尽快干预。”

贺瑾当场哭了。这不是她第一次听说“自闭症”,她在国外工作,知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但她从没想过,这个词会落在自己孩子头上。

贺林没有哭。他坐在椅子上,只说了一句:“我们还有时间。”

但时间真的站在他们这边吗?他自己最清楚,自闭症干预的“黄金期”,只有短短三年,一旦错过,后续即便投入再多,也可能收效甚微。

从7月10日开始,崔崔就被带去参加结构化干预课程。每天早上八点出发,中午回来吃饭,下午再进行一对一训练。贺林甚至亲自设计了一套语言刺激训练方案,在家里用PPT和录音给她做听觉辨识训练。

但到了8月初,孩子的进展极其缓慢。她依旧不回应名字,依旧沉迷于单一动作。女儿开始抱怨:“是不是你们搞得太复杂了,反而让她更焦虑?”贺林没回话。

8月13日,贺林做了一件让家人不解的事。他把全家人叫来,播放了一段他记录的崔崔的视频,并一边讲解:“你们看,她不是听不见,而是不处理语言;她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会表达;她不是学不会,是没有被用对方法。”

他顿了顿,说:“这不是‘教育问题’。你们不能再用‘正常孩子’的方式对她期待。”

那一晚,贺林彻夜没睡。他在翻阅自己过去的研究数据、基因图谱、干预案例。他突然意识到,过去几十年所有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论文、结论,在面对一个真实的孩子时,仍然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他写下那篇文章标题时,心里想的不是“某个理论”,而是自己的外孙女。

那五件事,真的能拯救一个自闭症孩子吗?

来源:林的健康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