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在学生背景方面,美本学生在申请藤校建筑专业时似乎更具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地学生就没有机会。比如Z同学作为内地学生同样能够凭借近乎满分的绩点和出色的作品集获得藤校的认可。
提到建筑设计类专业申请,藤校是很多同学的dream school,但藤校严苛的选拔机制也令无数人头秃。
汉艺建筑学部25fall战绩(部分)
通过对今年成功获得藤校建筑offer的案例进行分析,我发现作品集依然是申请过程中的核心。
首先,在学生背景方面,美本学生在申请藤校建筑专业时似乎更具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地学生就没有机会。比如Z同学作为内地学生同样能够凭借近乎满分的绩点和出色的作品集获得藤校的认可。
藤校的建筑及相关专业在录取审核阶段对作品集的要求非常实际,它们希望看到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概念性发挥的能力。然而,仅有创意也远远不够,学生还需要在作品集中展示出实践能力。
D同学的作品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她的作品集只有三个项目,但每个项目都有很高的质量。
她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概念性的超高层建筑项目,这个项目预判了未来人口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探讨了建筑专业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这种前瞻性和社会职能的思考正是美国藤校建筑专业所看重的。
汉艺国际教育 D同学 获 康奈尔大学 建筑M.Arch UC伯克利 建筑M.Arch 密歇根安娜堡大学 建筑M.Arch offer
此外,D同学的作品集中还包含了一些竞赛项目的内容。通过参与竞赛,她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所以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作品集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即使项目数量不多,只要能够通过高质量的项目展示出你的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足以打动招生官。
其次,作品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展示,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项目。它需要展示出你的个人风格和对专业的热爱,就像个人陈述(PS)的另一种形式。你的任何经历,无论是学术成绩、竞赛成果还是实践项目,都应该能够体现你对建筑专业的热情和投入。
建筑行业是不断地在发展的,学科的调研很有必要,了解、掌握建筑领域最前沿的动态,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作品集提供帮助。近些年建筑行业处在一个并不高涨的阶段,大家都在寻求一些新的能力值,藤校以及全球头部院校的建筑课程设置或研究方向也不例外。
它们除了在可持续设计与气候响应、城市化与韧性城市等方面保持课题内容,也会在数字化方向、跨学科合作方向和材料研究方向拓展建筑设计新的边界。
比如哥大建筑就是数字化与技术创新的代表,自从90年代初提出的“无纸化”工作室发展到今天,它的建筑课程中常涉及参数化设计工具、人工智能、VR/AR技术去辅助学生优化设计。
它的新专业计算设计实践扩展和整合了建筑、数据可视化和城市规划等相关方向,在建筑环境的计算设计实践角度开展学科研究。
而在跨学科合作方面,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就非常鼓励学生与其它学科(如工程、环境科学、社会学、艺术等)合作,其下设的学科设置中“design tech”就是与数字媒体、艺术结合的专业细分。普林斯顿大学也鼓励学生探索建筑与雕塑、装置艺术、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交叉。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电子游戏电影建筑专业,其招收学生的标准也更偏爱既了解建筑设计也兼得游戏能力的人。
Q同学 获 宾夕法尼亚大学 Robotic and Automanous Systems MSD UCLA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MS offer
材料创新与实验方向的探索,无论是MIT这类美国大U还是罗德岛设计学院这类艺术院校,都有探索建筑与生物材料、智能材料、可回收材料方面的项目,帮助学生理解材料性能与设计的关系。
针对建筑专业的这些变革,我也将其融入到课堂,引导学生在做项目时有意识地平衡建筑本专业能力值和强化方向,比如拿了UCL、伦艺、AA等英国建筑院校大满贯的G同学,她本科是北影的影视技术,跟着我学习交互空间,成功从零跨专业上岸建筑,还拿着在汉艺的这本作品集拿到了英国演出舞台设计的实习。
汉艺国际教育 G同学 获 伦艺中央圣马丁学院 叙事环境 MA 伦敦大学学院 性能和交互设计 MArch offer
对于接下来准备申请的同学,我对大家的心态是非常平和的。如果同学们真心热爱建筑,那么在本专业上扎实自己的基础就好。时间上,最好在大一下学期来汉艺,用一年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建筑基础知识。
因为相对其他艺术专业来说,建筑设计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专业,空间感知、空间分析、数学、物理、力学等学科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汉艺国际教育 D同学 获 哥伦比亚大学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MS offer
教学时我会将学生的创作进行量化管理,让学习节奏更加清晰,就像在设计事务所工作一样,什么时间节点前完成某部分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工作流,让学生快速地由量变来引起质变。
当然工作流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学团队的各个老师共同辅导。比如基础老师占很大的比重,因为建筑中最难的建模体量和表现都需要同学们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概念老师和主讲老师则是帮助同学们引导作品集的方向标准,判断是否有细节错误。
而且教学团队的老师都有工作经验,对同学们的辅导不止步于拿到满意的申请结果,更希望在同学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起作用。
冬令营中期汇报
与此同时,如果同学们想尝试一些新的角度,探索多领域的能力,或者体验更多其它专业的趣味性,我也非常支持。
建筑设计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属性,建筑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构建其他专业知识架构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汉艺也提供了丰富的小班课程和背景提升课程,帮助同学们交流学习,拓宽视野。
汉艺2025夏令营,尽早抢位!
建筑设计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同样也是一段收获满满的成长之路。希望每一位热爱建筑的同学都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
如果你需要引路人,或者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背景提升、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